多日的雨终于停了,把蓝天洗涤得瓦蓝瓦蓝,没有一丝尘埃。盛夏之初,记者来到了昔日有名的贫困村---锦江镇铁山村。
走上村头,大片绿油油的庄稼在微风中如涟波荡漾,又像一片绿色的海洋,阵阵稻香扑鼻而来,眼前美景恰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美丽乡村如同诗中描绘的一样清新甜润、醇香袭人。
铁山村现有17个自然村,总人口人,这里由于地处偏远的山区导致交通闭塞,贫穷落后成了铁山村曾经的代名词。年,全村有建档立卡的特困户、享受低保户、五保户老人和无劳动能力的残障家庭82户余人,大部分村民一年的收入只够勉强维持基本温饱,对于一个数百户的行政村来说,可以说是够“穷”的了。年初,国网鹰潭市余江区供电公司来到这里定点扶贫,经过近三年多的帮扶,如今铁山村变化如何呢?
供电升级培育“大粮仓”铁山村有亩稻田,其中只有一千余亩稻田靠蓄水引灌可以栽种庄稼,近两千亩优质稻田因地势无法引水出现“有水不能用,有地不能种”现象,农民望田兴叹。年,余江区供电公司了解到这一情况,利用农村电网改造资金精准帮扶,先后投资85万元对村里的24.5公里供电线路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又两次自筹资金20余万元,免费为百姓安装农田灌溉用电线路,把动力线路架设到田头和老百姓自挖的十口大型水塘边,彻底解决了该村用电提灌问题,让多亩因缺水无法耕种的良田焕发生机。
“有水就能种地了,现在种粮成了我家的主要收入了来源”,村民彭结开耕种了自家的10余亩稻田,年,除了留足家里口粮,还出售了稻谷近3万斤,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仓中有粮,心中不慌”,村里每户每年都有几千甚至上万斤粮食可以出售,为家庭增收上了一份稳妥的“保险”,现在村民都能种上两季稻,全村每年粮食增产上百万斤。
▲铁山村耕地全部种上了庄稼
光伏扶贫成为“活存折”“光伏发电这份收入可以解决我们家零花钱”,特困户彭三开满足的笑着说。为了确保扶贫不落下一户,余江供电公司对定点帮扶的缺乏体力劳动的特困农户开辟了一条绿色渠道,帮助他们建起了光伏发电项目,使他们每户每年增收元,固定的增收,让这些贫困户也存下了积蓄。彭三开板着手指算了算,“我家是村上最穷的,算上国家兜底的资金,全年收入已过了两万元,这样的生活才滋润”。据悉,余江供电公司还积极配合区扶贫部门对全区光伏扶贫单位和个人及时拨付国家政策补贴资金,结合光伏电站运营情况提供电力技术支撑,最大限度满足光伏并网需求。年,全区17座扶贫电站共计发电.6万千瓦时,发放国家政策补贴资金.6万元,结算上网电费.8万元。这份“活存折”,为困难农户脱贫带来另一份保障。
▲铁山村村民新建的楼房
产业强村打造“后花园”铁山村集体经济之前一直是空白,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由余江供电公司派出驻村的“第一书记”,成立“夏天无合作社”,和村委会一起开发利用上百亩农田,栽种当地特色夏天无药材、芋头等农经作物开展创收,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同劳动,和农民同吃住,同进同出,并担任农产品“销售经理”。年11月,村里的芋头一时滞销,余江供电公司立即调整消费扶贫特色模式,组织公司基层供电所站优先采购定点帮扶村农产品,同时组织扶贫工作人员为扶贫车间建立起扶贫产品销售渠道,组织扶贫农产品进城区、进企事业单位食堂,使铁山村农产品销售一空。加上夏天无种植,村委会当年集体经济就显现活力。铁山村今年又加大了种植力度,目前栽种的红芽芋头和红薯生长茂盛,看得见的收益,激发了广大农户的致富热情,全村有30户村民跟着种起了农经作物,10多户搞起了家庭养殖和瓜果种植。农户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年以来,先后有15户贫困户盖上了宽敞的新楼房。
“多亏了供电公司,把电架到我们村水库边,使我们的养殖基地用水得到保障”。村民陈翠云从外地引进生态泥鳅养殖,年6月,多亩鱼塘水源严重缺乏,即将面临巨大损失,余江供电公司立即架设专门线路到铁山水库,帮助他用电取水,使鱼塘及时供水。如今,陈翠云的观赏鱼和泥鳅每天在淘宝网店销量稳定保持在10万元以上,每年线上线下销售额也过了亿元,真正成了贫困村的致富能手,今年,又有三名大学生来到这里“打工”就业。
文化铸魂激活“精气神”▲铁山村委会栽种的红芽芋头
“全村已经走上了致富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加强村里的文化建设,使农民生活更精彩”,铁山村党支部书记祝庆爱对未来充满信心。为巩固扶贫村脱贫成果,确保已脱贫的贫困户不再返贫,余江供电公司党委和村委会继续加大定点帮扶力度,提升贫困户致富的能力,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勤、扶德相结合,深化“三讲一评颂党恩”活动,引导脱贫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树立自我脱贫发展斗志,自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该公司为村委会修建的“爱心”图书馆和阅览室,有上千册农技和文化书籍,经常引来村民阅读学习,为群众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活氛围。村委会有了钱,也筹划着加大村里公共文化建设,让群众享受文化熏陶。全村建起了10座文化广场,村民搭起了自己的乡村戏台,余江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也经常来到这里开展安全用电进万家活动,群众百姓闲暇之余,其乐融融。致富能手陈翠云也一下子购来上千颗名贵罗汉松为村前村后绿化,乡贤赞助全村道路硬化,装设高杆路灯......
文明浸润乡土,文化滋养乡情,在铁山村,文化氛围浓厚,乡村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正悄然改变着这里的人文风貌和乡土风情,美丽的山村景色令人留连忘归。
山致远,水幽静,村前村后,炊烟袅袅,山坡苍翠欲滴,沉睡的铁山村如今充满生机与活力,勤劳的村民正期盼着脱贫致富奔向美好新生活。虽然没有城市的喧嚣和繁华,但蓬勃的朝气和欢声笑语却在这偏远的深山久久回荡。(陈柏仕曾志凡)
编辑:曾志凡
总编:吴茂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