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夏日午睡,慵懒而惬意,但也有副作用

夏天的中午,万里碧空漂浮着几朵白云。

是土墙上阳光响亮,槐树悄悄递出幽香。烈日荫浓,昼长人静。

“那时的日子高远,如天空和平原,时光缓慢。

午后,蝇飞薨薨,村庄入梦,蝉鸣激荡,在直立的光中。

小孩子不肯睡午觉,寻蝉蜕,玩石子,偷摘葡萄,掐南瓜花,溜去河边玩耍……”

我得到过夏天和一个童年。

午睡

王安石〔宋代〕

檐日阴阴转,床风细细吹。

翛然残午梦,何许一黄鹂。

屋檐上的太阳,一会儿躲进白云里,一会儿又现出真身。“转”这个动词用得实在是妙,它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太阳调皮、捣蛋的形象。夏日艳阳,常给人留下的,是如熊熊燃烧的火焰般的炙热形象。

“床风”,或许有两种解释,一是彻底入眠前,扇动扇子送凉时的风,床上蚊帐也在微微飘动。二是可以解释为诗人的床距窗边不远,睡觉时外头的风,时而钻进了屋子里,所以床上有风。

但午睡并不惬意,翛然间,细细碎碎的声响将他从睡梦中吵醒,连梦都只做了一半,不知道后续会是什么样子。懵懂间,定睛一看,原来是黄鹂在啼叫,心情有些暴躁:好想知道这黄鹂是从哪来的!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杨万里〔宋代〕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初夏容易让人疲倦夏困。诗人杨万里在吃完午饭,便想吃了几颗梅子解解腻,吃呀吃,便倦意上头,在芭蕉与窗纱的翠绿荫蔽下倒头就睡。

“日长睡起无情思”,人呐,午睡醒来,常常带着一种深深的倦意。诗人也不例外。而夏天一旦午睡,醒来后会有一段时间是“看风不是风”,整个人晕乎乎的,全然不知道此刻是何时何地。他只知道睡前应该是吃了梅子,因为此刻的牙槽还是觉得酸溜溜的。

“闲看儿童捉柳花”,此时唯一的放空方式,莫过于看窗外的儿童嬉笑、玩闹,也是一种娱乐方式。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

杨万里〔宋代〕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松苔,向来生长在阴凉幽暗的地方。

诗的一开头便提及“松阴一架半弓苔”,可见是在暗示诗人居住的地方是幽静僻远的地方。而这个“架”,是要说明什么呢?是松木的枝干还是松树?但不可置否的是“架”字刻画出来的画面是松松垮垮的,歪歪斜斜的,是不牢固的,是危险的。

杨万里早已形成与书为友、为伴的习惯。怎奈心有余而力不足,想看书,手却不想动,懒得伸手去拿。于是他跟自己说,也罢,刚午睡起来,总是有点“起床气”,看不进也是浪费时间。

点睛之笔就是末尾的两句,“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闲来无事只能看看外头,是儿童在手掬清泉,企图捧得更多的水,往芭蕉叶上洒。这种事情,诗人小时候也做过。而此时诗人又将这种趣事写进诗中,可见诗人还保持着那一份天真和可爱,才会捕捉得到这样的场景。

真正的诗人不仅嘉孺子,而且诗人自己也是个本真的孩子,对天地万物永远好奇,永远游戏而不失敬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tianwua.com/xwxw/118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