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洛江马甲梧峰村

秀水青山绿外绿青山绿水美更美

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

梧峰村

梧峰村,别称五洋,四周环山,传说上古时代,有五只山羊相嬉逐,被盘古天尊点化为五座山峰。据《闽书》记载:“泉州府晋江县四十五六都,宋时仙溪里,山曰五洋……五洋高顶中有良田千顷,宋时五姓居之。上有小髻洞,可以避兵,山麓有清水岩”。唐僖昭年间,邱氏先祖自泉州清源析居于此,迄今千余年,是泉州地区肇基历史最早最长的聚落之一。

视频-《美丽梧峰》

古老的山村,流传着一段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每处古迹都在叙说着自己神奇传说……村中有火烧炬寨、西坂宝寨、钟潭飞瀑、小髻洞天、八仙围棋、石螺仙音、宋代古井、明朝古墓、清水岩寺、邱二娘故居、农家乐生态游等景点。

一、地理位置。

梧峰村,位于洛江区马甲镇驻地东北方向6.7公里处,东至炉田,西至溪北,北至仙游县园庄六户,南至河市镇厝斗,四周有五座地势绵延的山峰重叠环抱,形成船形小盆地。东边小髻山向北延伸至东坪山麓,向南循五格、尾顶至南边蜈蚣山,西边蛤仔山向北循石蛇格至北边八仙围棋山和睏牛山,属丘陵地带,村名因地形而称之为“梧峰”(梧与五谐音),现居住地最低海拔米。四面环山的最高处有小髻寨、火烧炬寨、西坂寨三个山寨,面积各10亩左右,以山石作围墙,高1米左右,寨内尚存有建筑墙基,建造时间失考,至今尚流传“入寨无杀人”之说。三个山寨中,东边小髻寨海拨最高,登高望远,站在小髻寨中的奇石上,一望无际,晋、南、惠、仙及泉州古城,尽收眼底,又可观东海日出,美不胜收。

美丽梧峰

二、历史沿革

梧峰村古称五洋,由于四面环山,山麓有路园洋、许坂洋、西坂洋、洋尾洋、上坑洋五片田园地相互接壤,每到稻麦成熟之时,金黄灿烂,宛如一片金色海洋,故称“五洋”。

金色田园

收获的季节

梧峰村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记载和叫法,如:吴洋、五洋、浯洋、梧阳及斋厝社和广福庵社等,梧峰为解放后以乡建置。

民国时期,马甲属晋江县第四区锦凤乡、丰山乡、锦丰乡。解放后,马甲属晋江县第二区,年马甲区梧峰乡土改委员会成立,年梧峰乡农民协会成立,年正式建立梧峰乡党支部,邱白长任支部书记,同年成立梧峰乡人民政府,林履农任乡长。乡党支部和乡政府是党和政府的基层组织,直接领导乡民,在农业生产中,乡民组织成互助组,实行无代价帮工。-年,以自然村落为单位成立初级社,年,全梧峰乡的初级社合并升格为高级社。年,实行撤区并乡,马甲区分为马甲乡和就南乡,梧峰隶属于就南乡。年,马甲人民公社成立,梧峰成为生产大队。年,国家开始改革开放,农村的生产经济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开始以家庭为单位,原来的生产大队名存实亡。年马甲人民公社更名为马甲乡,年梧峰村民委员会成立。

绿色

还是绿色,深深地呼吸一口,肺腑清凉

梧峰村委会驻顶丘,村有内辽、下坑、许坂、新听、东墘、顶丘、顶厝、新厝、石蛇(什丘、招坑、奎兴)、清水等自然村。全村现有总人口多人,户,辖12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约7.05平方公里。

美景如画

内辽自然村

美景如画

下坑自然村

美景如画

许坂自然村

美景如画

东乾自然村

美景如画

顶丘自然村

美景如画

顶厝自然村

美景如画

新厝自然村

美景如画

清水自然村

美景如画

石蛇(什丘、招坑、奎兴)自然村

乡村美景令人陶醉

三、环境气候

梧峰村地处海拨高,四面环山,森林密集,山清水秀,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四季常青,雨量充足,平均气温20度,水质纯净无污染,夏天无需要风扇或空调,生态环境良好。

五洋气温常年比山下乡村低2-3度,故有“无衣裳不敢入五洋”之说。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四面山林被厚厚的冰雪覆盖,年冬也下过一场,但是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下雪已极为罕见,极寒时期还会出现霜冻,林木和农作物经常被冻死。

洋楼别墅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进步腾飞,政府越来越关心民生工程,专项拨款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多处群众健身器材场、多功能运动场、篮球场所等陆续完善,公路裁弯取直,路面加宽尚在进行中。

高大上的城市社区多功能运动场

如今村民出外经商谋生收入提高了,纷纷回乡积极参与踊跃捐资支持家乡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幢幢崭新小洋楼、小别墅拔地而起,大有你追我赶之势,彻底改变了梧峰村的村容村貌。

名副其实的美如画卷

换个角度还是画卷

四、交通运输

梧峰村距泉州城区30公里、惠安县城20公里、南安洪濑20公里、仙游园庄13公里、马甲镇区6.7公里。以前,由于交通闭塞,经济、文化极为落后,仅有几条弯弯曲曲的山路通往外界,所有的物资流通都是靠肩挑的。直至年,在村党支部书记林侯生、村长邱颠来的带领下,发动全村群众开公路,全村人民积极参与,干群同心协力,经过数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将六七公里的土坯路打通,这条公路的开通,给这座千年山村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年,村两委发动外出经商务工的乡贤乡亲踊跃捐资,乡贤邱清江邱奕金父子就带头捐资叁拾伍万元,其他乡贤乡亲也力所能及,纷纷解囊捐奉,镇政府也给予财政拨款支持。群众筹资,政府补助,经多方努力,十公里的公路终于铺设成水泥路面。

顺畅美观的乡间小路

五、农业水利

在明朝万历年间就有史料记载,五洋山顶中有良田千顷。

现在梧峰村农业种植的种类主要有:水稻、大小麦、甘薯、芋头、大豆、花生及时令蔬菜。后来发展种植了一些经济作物如:麦冬、黄姜及一些中药材。

收获希望

近年来,由于特殊的土壤和气候环境,梧峰村被洛江区政府定为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每年为市场提供大量的高品质蔬菜,蔬菜和地瓜香甜可口,倍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梧峰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都是小髻寨天然的山泉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气候的无常变化,干旱时常困扰着农民。穷则思变。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农民有了自己的田地,充分调动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他们开始学习如何科学种田、兴修水利设施,借用大自然的优势来促进农业发展。不但兴建尾顶池水库、青蛇水库、大漈水电站这三个民生大工程,同时还在漈尾建碾米厂,利用水冲动大轮带动碾米机,用来碾米、碾麦,改变过去用米砻、石磨、碓臼的陈旧的生活用具,减轻了劳动负担。还兴办养猪场、农具厂,开茶园种茶,搞副业生产,创建大队部等,农民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一步一步地在改变着贫穷落后的现实生活。

青山绿水

1、尾顶池水库

尾顶池水库(又称美景池,旧名马转池),地处小髻寨南麓与炉田村交界处,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泉州历史上最早在高山上人工建造的水库,其坝岸是用红土填上,再戽水给土湿润后,用水牛踏实,使其干后再加一层,这样一层一层地加高,致使其坚固不漏水而成为水池,该池闻名晋南惠仙,当时有许多好奇的人士,带上干粮点心,步行亲临观赏,雅称为“天池”。年,因灌溉需要,梧峰乡组织许坂、下坑的群众对池岸进行加高加固,围砌内坡,开挖涵洞和溢洪道,从而增加了蓄水量。

2、青蛇水库

青蛇水库地处梧峰村北部青蛇格与仙游园庄交界处,青蛇水原流向仙游地界,年大跃进时,梧峰大队塔边生产队数百亩良田无水灌溉,社员林金星、林述来、林即能、林联春、林浩然、林思元等几位老同志苦思暝想,绞尽脑汁,想将青蛇水引入梧峰灌溉农田,几经实地勘察地形后,在马甲人民公社扩干会上,身为大队干部的林金星、林述来如实向上级汇报,得到公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并派水利局技术员到实地测量,确定标高。是年冬天,开始搭建茅房,正式成立指挥部,以大队挂帅,各生产队包干负责,党团员模范带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山挖基,炸石筑涵,技术工以邱联众为首,召集各生产队能做土水工的技术人员积极配合固砌内坡。

在工地上,梧峰人民不怕苦、不怕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山挖土,挑土扛石,填土打夯等苦力活均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年,坝岸、溢洪道、引水渠等一切完工,青蛇水库建成。

3、大漈水电站

大漈位于西坂寨与火烧炬寨两山峡谷处,两边山势险峻,奇石叠耸,是梧峰所有溪流总汇的出口处,溪水从高顶流落马甲溪北村,形成一道天然的瀑布。为解决全马甲的照明问题,马甲人民公社党政研究决定,利用大漈水流落差高的地势,建造一个三级发电站,以供全公社的照明用电。大漈水电站是公社化大集体时期,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大工程,从人力、物力、技术力量均是全公社调动,指挥部设在下坑,公社派组织委员杜丕为挂职,干部蔡文诗、谢庆灿、医生吴阿云、村干部谢雨水等人直接到工地上班,还配备一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初建时也是按砌内坡填土方夯实,但由于库底深,坝岸跨度狭,承受水压高,建成后不久,就遇到瀑雨,引发山洪冲毁坝岸。后来,改用水泥石头砌成拱形大坝,年,发电站一级建成。

在解放初期那激情澎湃的岁月,梧峰人民凭着吃苦耐劳,顽强拼博,艰苦创业的生命激情和愚公之志,建造了这三个造福子孙后代的巨大工程,的确值得后世敬仰。

六、历史人文

梧峰是一个上千年的古老山村,历自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诸朝,人文历史悠久,有许许多多的先民在这片土地上遗留下足迹,但由于世远年湮,史料缺乏,我们已经无法一一罗列出他们的具体姓名,也无法解读他们辉煌的过去,仅能从那历经风雨侵蚀的古迹和只言片语的传说中捕捉到一丁点资料,而近代史料也是依靠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一辈追忆述说记录下来的。

解放前,五洋是地下游击队的活动据点,其中有林履农、邱偷成、林忍兴、邱清池、林锦水、林噎乳、林正生、谢加走等老同志,为反封建统治,谋求翻身解放,不顾生命安危,秘密参加革命活动。邱清池还参加了闽中游击队惠安朱汉膺组织的天妃宫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地方政府都从农村选拔一批优秀的农民子弟到干部队中参加工作,有的是直接提拨,有的是通过学习考试,其中梧峰邱氏就有邱刊成、邱锡玉、邱渊源、邱白长、邱英财、邱点成、邱锦水、邱鉴财、邱乾生、邱文章、邱本兴、邱微生、邱芳雄、邱素兴、邱清江、邱健君、邱昌河、邱水源、邱红绸(女)等18名男同志1名女同志参加政府工作,当时被誉为“十八双半皮鞋”。

梧峰人善良诚实,勤劳勇敢,有吃苦耐劳、开拓创业的精神,尤其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各行各业里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人才,有军官、干部、教授、博士、工程师、医生、律师、教师等,还有许多商人和大学生。

由于历史久远,史料匮乏无稽,以下简略介绍几位人物。

1、丘一镇

据传,浯洋顶坵人,清康熙年间平海战有功,钦授光禄大夫左都督,谥封二世一品夫人。解放前乡里娶亲时,迎接新娘的轿封条应书写:“前都元帅丘都督妈一品夫人”。

2、林吴君

进士

3、邱纯仁

约生于清乾隆年间,浯洋许坂人,皇清赠赐“乡饮大宾”。墓葬八仙围棋。

4、邱二娘

(-年),浯洋许坂人,清末为响应太平天国起义,把神与天父的信仰合二为一,毅然举起“顺天命邱娘娘”的旗号,提出“虽是女人乾造,邱氏召集贤众多,普天之下皆黄土,除清救民建帝都”的豪言壮语。于清咸丰三年(年)在惠西笔架山半岭宫起义,因诸多原因,起义失利,咸丰五年(年)在泉州南校场英雄就义,时年22岁。邱二娘是中国近代史上闽南地区影响较大的人物,她的英雄事迹不仅收编入《泉州市志》、《鲤城区志》,还被编成《邱二娘》、《血染桐江》、《烈女哀鸿》等剧本及小说到处传颂。

生为英,死为灵,邱二娘的人格被神圣化,在泉州、惠安、仙游等地民间纷纷建庙塑像供奉祭祀,尊称为“檐口妈”、“仙姑妈”、“庄脚妈”、“游路夫人”等,五洋邱氏宗亲尊称她为“邱二姑”。

5、谢友

(-),又作谢俭友,福建省泉州市马甲镇(一九四八年四月参加革命斗争,曾任泉南地下党组织和人民游击队的秘密接头户、马甲区梧峰乡农民自卫队队长,参加了泉南游击区的反“清剿”游击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后担任梧峰乡农会会员、民兵队队长,积极参加支援前线、清匪反霸和保卫新生人民政权的斗争。一九四九年十月(农历八月)随队配合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在马甲区梧峰村石蛇格围歼敌土匪的战斗中牺牲。

6、邱芳农

(-),福建省泉州市马甲镇(今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梧峰村许坂人,年青时被国民党抓壮士丁,后整支队伍投诚回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年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年参加抗美援朝,在 战役、无名高地战役、上甘岭战役中荣立几次大功。

7、邱白长

(-),福建省泉州市马甲镇(今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梧峰村许坂人,年首任梧峰乡党支部书记,年任晋江县委办公室主任,年任就南乡乡长,后曾任晋江市英林乡副乡长,文革后期调任职于晋江地委办公室,退休前任泉州市委办公室行政科长,名载《晋江市人物志》。

建国初期,梧峰乡党政干部在饱受了封建社会的辛酸和苦痛,目睹文化教育的荒漠贫瘠,使他们深刻体会到文化知识对建设新社会的重要性,于是在自己的家乡创建一所学校培养未来人才成为每一位梧峰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他们不辞劳苦、四处奔跑,克服种种困难,经多方努力,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于年简易搭建几间瓦房做为教室,创建了梧峰小学,为本村渴求知识的适龄儿童提供了就学环境,并办夜校扫盲班,对成人进行文化教育。自创校60多年来,梧峰小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年,炉田小学因生源减少,教学体制改革,合并入梧峰小学。年在泉州移动公司的热心帮助下,建造新校舍,更名为梧峰全球通希望小学。以前,在校生最多时有三百多人,由于近年来多数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并购置房产,子女也随迁入城就读,导致生源外流,全校目前仅剩几十位学生。

树绿水清,小桥流水人家

七、乡土民俗

梧峰村虽与惠安仙游交界,但自古以来就属泉州府晋江县管辖,是地道的闽南乡村,不管是岁时节日、生产生活、民居建筑、婚丧喜庆,民间艺阵等都是遵循闽南的乡土民俗习惯。

梧峰村旧时民居全部是“皇宫起”“大厝,随着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除了祖厝、祖厅仍按旧式用土木砖石结构修建外,现在居民的住宅均为洋楼、别墅型建筑,厨房、卫生间等现代家具配套齐全,生活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

俗话说:离乡不离祖,平时外出打工经商的村民每每遇到节日,大都放下手头工作,纷纷回乡备办。

公庙宫是梧峰村境主宫,奉祀的是“相公”杨五郎杨延德,尊称杨大师(杨府元帅),但各村落还自塑分金身轮流供奉。境内还分上社斋厝社和下社广福庵社,供奉着社公社妈。另外各村还有自己的恩主公等神明,如观世音菩萨、旻天大帝、法主公、仙公等,每家若遇有喜事或各种酬神活动,都得请境主、恩主金身去坐阵,家境好的有的还请“嘉礼”、民间剧团来助兴,称之为前棚“嘉礼”后棚戏。

八、生态旅游

洛江区是大泉州规划建设的后花园,而梧峰村是洛江区的边陲山村,有着美丽的自然和田园风光,一年四季树木常青,气候宜人,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梧峰村根据自身的天然优势,顺应时潮,着力改善村庄环境,开发沉积的景点,打造传统的乡村文化与现代休闲农业相结合的旅游品牌。

主要景点简要介绍

1、千年村庄

据《闽书》记载:“泉州府晋江县四十五六都,宋时仙溪里,山曰五洋……五洋高顶中有良田千顷,宋时五姓居之。上有小髻洞,可以避兵,山麓有清水岩”。唐僖昭年间,邱氏先祖自泉州清源析居于此,迄今千余年,是泉州地区肇基历史最早最长的聚落之一。

古老的山村,每处古迹都在叙说着自己神奇传说……

2、宋代古井

地处顶坵村后,邱氏先祖于唐僖昭年间自泉州清源析分,辗转三迁,肇基上邱,传至丘大荣公,为了子嗣生息繁衍,於宋绍定二年(年)己丑冬季,集众家挖掘此井并配凿石槽,以供族人饮用洗涤。古井环盘刻有:“劝首丘大荣众襄攻石绍定二年己丑冬造”。

3、明朝古墓

地处顶坵村后象头仑,是明朝丘履公墓,建於明嘉靖九年(年)庚寅正月廿一日。公生於明成化三年(年)丁亥十一月廿三日,殁於明嘉靖六年(年)丁亥十月初七日,墓志铭为明嘉靖己丑科进士梁怀仁所撰。该墓为糖水灰墓,气势恢宏,是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朝泥水灰墓,据传丘履公门生众多,当年有十八支凉伞为其送殡。

4、小髻洞天

地处梧峰村东边,北循东坪山,南循五格山、尾顶山。据明《闽书》记载:“……五洋高顶中有良田千顷,宋时五姓居之。上有小髻洞,可以避兵……”。小髻寨是梧峰村最高的山峰,站在寨中的奇石上,晋、南、惠、仙及泉州古城尽收眼底,又可观东海日出,一望无际,美不胜收。

5、火烧炬寨

地处蛤仔山与蜈蚣山交汇处,中间被大漈口分开,据史料记载,小髻洞在明朝《泉州府志》及《闽书》中就有记载,据推理,火烧炬寨也可能明朝时就已经存在的。

6、西坂宝寨

地处蛤仔山顶,与小髻寨东西呼应,根据明朝《泉州府志》及《闽书》关于小髻洞和清水岩的记载描述,推理,西坂寨也可能明朝以前就已经存存的。

7、钟潭飞瀑

传说何氏九仙落脚双髻山前,首选五洋山麓清水岩作道场,在钟潭准备沐浴更衣,其中一位的腰中铜钟不慎掉落潭中,土地公劝告:潭中水质秽污不清,九仙知会后,随即驾往双髻山丰山洞,钟潭由此而名。据传,有位法术高超的莲田师公准备打捞此法宝,在潭边开坛施法,命其眷内在家不停地转动纺纱机,果然铜钟浮出水面,此时却因妇人内急小解,纺机被迫停转,最后前功尽弃,钟坠潭底,潭深四两纱线之长。钟潭周边还有纱帽石、石厅、公婆石等。

后来,因建设水电站需要,把钟潭变成畜水坝,水满溢出,形成自然的飞瀑,是一道天然优美的风景线。

8、八仙围棋

传说八仙中的何仙姑和吕洞宾棋艺精湛,每到一处都得切磋搏弈一番,因而神州大地留下了无数八仙圣迹。在五洋青蛇阁也留存着一处八仙石,后称八仙围棋,八块石头犹如八仙围在一起,或坐或站,栩栩如生,不远处还有一个仙脚迹和天然的石亭子。据传,很久以前,五洋北山有一个青蛇妖,时常拢乱民间,八仙奉玉帝御旨下界除妖,在此地休憩,青蛇妖得知后,一连数日不敢出洞,有一天,八仙正在下棋悟道,突然感觉周边妖气四溢,原来蛇妖洞中粮绝正准备出洞觅食,于是八仙遂联合施法,在蛇妖出洞之时化为石蛇,还用法宝化为八块仙石围在一起,永远镇住青蛇妖。

9、清水岩寺

地处清水自然村。众所周知,安溪和南安均有清水岩,但却少有人知道洛江区梧峰村五百年前就有清水岩。据《闽书》记载:“五洋……上有小髻洞,可以避兵,山麓有清水岩”。传说何氏九仙落脚双髻山丰仙洞前,首选清水岩做道场,因五洋山中有凡民居住溪水受污而放弃。现在,清水岩寺供奉着释迦佛祖、阿弥陀佛、药师佛及清水岩祖师公、何氏九仙神像。

不止上面这些还有

古树成群(森林氧吧)

奇形怪异的石头

石古娲皇宫

古民居

山峰云雾相幻化的云海

瀑布

梧峰度假景观正在规划设计中

不久的将来、梧峰村“桃花源”现代山水自然画卷将呈现在广大旅客面前,让旅客在欣赏乡野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可品尝到农家特色纯天然、无污染的菜肴,并参与农事趣味活动,体验农家淳朴生活,领略农村民俗风情。

青山绿水勾勒别样的梧峰,

生态美景将吸引八方来客……

(来源于马甲网)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白癜风治疗中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tianwua.com/xwzz/12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