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识说古人是如何过冬的

内容介绍

转眼间,冬天已过去一半,最北边的朋友们早已经换上了冬装,中部地区的男女老少也进入乱穿衣的阶段,现在恐怕只有南方的人们还过得怡然自得。说起过冬这件事,现在的我们有了棉衣、暖气、空调,生活几乎和夏天无二,可是在工农业都不发达的古代,人们该怎么办呢?没有棉花他们穿什么?没有暖气要怎么取暖呢?

01

悲伤地裹紧自己

抵抗严寒最基本的方法自然就是多穿衣服。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选择并不多,大多数都是靠动物的皮毛来遮体,也根本算不上像样的衣服。随着工具的进步,先秦时期开始有麻葛类织物的岀现。这些草本植物取材容易,价格低廉,平民百姓基本都能穿得起。但这种衣服太薄,人们又往里填充丝絮,称为缊袍,易破。

02

棉花竟是如此优秀

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大量传入内地是在宋末元初之时。元朝王祯所作的《农书》中记载,棉布比当时的麻布、丝绸更柔软保暖,且纺织难度更低,还省去了种桑养蚕的劳苦。明朝时棉业的发展有了长足进步,棉纺织业兴起,朱元璋为了产业发展还下令全国自耕农必须种植棉花,并享有相关的限制或政策优惠。

03

古代的手套很潮

从古至今,贫富差距一直存在,棉衣只是低阶的御寒工具,有钱人家则穿狐、貂、貉、豹所制的裘衣,轻薄保暖。但裘衣并不是权贵的专属,普通百姓也会穿鹿裘、羊裘、狗裘。除了衣裳还有帽子和手套,在西汉的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露指短手套,或用信期绣,或用朱绫纹罗,古朴而美貌。

04

古代的暖气

拋开穿戴,就是硬件设施了。古时皇宫内的取暖很讲究,汉朝岀现了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在墙上,制成保温层,因而叫做“椒房殿”。而后挂上壁毯,设火齐屏风,再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地上铺着毛毯。还有一种方法很像现代的暖气,就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外阻高内阻低,通热入墙取暖。

05

没有暖气怎么办

这样的大工程,普通百姓自然消受不起。一般人家都是用火塘取暖,也叫火炕,就是挖坑填炭,现在许多北方居室中仍然能见到火炕的存在,可见效果很好。此外,屋里还要放个炭火盆,不过没有皇宫的精致。有条件的人家也会像娘娘们一样抱个手炉,足炉则比手炉大一些,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里面灌热水,主要用来焐脚。

06

冬日情趣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我家新酿的米酒香气扑鼻。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备好。天色阴沉,看样子就要下雪,不如留下与我共饮一杯。赏梅煮酒,与友攀谈,大概是下雪天最大的一桩美事了吧。

部分图片与文字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策划:新媒体部刘政

撰稿:新媒体部刘政

编辑:新媒体部刘政

校对:沙思涵邸晓宇

责编教师:冷月

审核教师:高子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tianwua.com/xwzz/60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