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据现代药理研究,有许多作用,抗肿瘤,抗血凝,降气,止咳,抗炎,镇惊等等。但半夏最引人好奇的,还是所谓的交通阴阳。阴阳本身就是个比较深奥的中医术语,现在又说是交通阴阳,则更添了层神秘色彩。
最先讲到半夏交通阴阳概念的,出自《灵枢·邪客第七十一》:“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从这个对半夏的描述里,明确提到半夏有交通阴阳的作用,说得更确切些就是引阳入阴。
半夏有引阳入阴的功效,个人推测,大概是古人实践的结果,或者更确切讲,从半夏生长特性,正好从阳鼎盛时转入阴起之时,由此推测半夏具有引阳入阴之效,而实践的结果又印证了这一推测。古人用药没有现在的仪器实验,全凭实践,凭万物生长之规律中找到用药的方法。
后世在对半夏的药理解释时,主要讲下气化痰化湿作用,对半夏交通阴阳的作用很少提及。这也为半夏的应用范围设置了障碍。尽管现代药理研究,半夏成分有安眠作用。但仍不能很好地解释半夏引阳入阴的难题。按内经的解释,阳不入阴,是因为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厥气可以理解为邪气,而邪气一般都是寒和湿造成的,也就是说五脏被寒湿所形成的邪气占据,邪气把卫气独挡于外,造成卫气入不了五脏。按这个理解,半夏的作用点就应该在五脏,也就是胸腹这一块。胸腹为少阳地带,所以半夏在《本经》中说主治伤寒寒热也就不难理解,《伤寒论》中半夏的应用也印证了这点。
那半夏的引阳入阴是怎么做到的呢?阳和阴,在《内经》的概念里,只有“阴平阳密”才能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是最佳状态。五脏彼邪气占位,可见五脏的阴阳已失和,已不是“阴平阳密”的和谐状态了,就像你的房子被一大帮持枪的坏人占据,你想攻进去,就不是件容易的事。邪气与细胞一样,都有排它性。这就是生物学上讲的凝集素,它会识别是敌人还是朋友,会把与自己同类的细胞聚合粘连在一起。半夏的引阳入阴,或许正是其独特的成分,先麻痹对方,剩其不备,迅速占领地盘。也就是说半夏有侵吞坏细胞的作用。如果这样,那么半夏药理学研究,所谓的抗肿瘤抗炎作用,就不难理解了。正是半夏的这一独特作用,把好的细胞(阳)引入到被邪气所占比例五脏,所以叫引阳入阴。
半夏能交通阴阳,所以半夏确有助睡眠。失眠证型很多,但无一例外的,都是阴阳失和引起的。只可惜,因为半夏的所谓毒性,现在用的半夏,都是制半夏。制半夏在李可的眼里,纯粹是药碴,认为一点用处也没有。李老一年用掉的生半夏,按吨计算,可见,李老用实际证明了生半夏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