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活血化瘀”,没真正理中医文化的人们基本从字面理解,字面意思是使血液流动,使瘀阻通畅,犹如去除水管里的污泥而畅通,人们也常讲通血管治多病病。而风湿性关节炎,尽早活血化瘀进行预防,与预防效果正相关。
2.我们祖宗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基本形成了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运动观念,确立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辩证诊治的整体原则,在《黄帝内经》有全面阐述,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学说,都体现身体各种结构功能协调统一和完整性。中医讲活血化瘀是一种综合调理的作用功能,调节脏腑,调理气机,疏通血脉,舒筋活络,消除疼痛,使病变部位恢复正常。而在中医治疗中,活血化瘀,并不是指单纯的使用活血药,而是常与补虚药、理气药、温里药、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等辩证用药。
3.活血化瘀辩证施治在类风湿关节炎等痹症中的防治得到全面应用,同时在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脑梗、脑水肿、肺心病、肝癌、脂肪肝、乙型肝炎、肾功能衰竭、肾病、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甲状腺机能亢进、乳腺增生、急性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泌尿结石、急性胰腺炎等等都有应用。
4.《中药学》教材常主讲33味活血化瘀药,分为活血止痛,活血调经,活血疗伤,破血消癥进行分述。在学习中,记忆是个难事,特别对没机会应用而纯理论学习的学生、学者更较困难。
4.1活血止痛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夏天无,枫香脂
记忆:
穿(川芎)梭(延胡索)黄(姜黄)金(郁金)没(没药,夏天无)粪香(乳香,枫香脂)
4.2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牛膝,鸡血藤,王不留行,月季花,凌霄花
记忆:(药名而已,不要联想)
大王(王不留行)凌晨(凌霄花)思桃红(桃仁,红花),
乌(泽兰称露蕊乌头)膝(牛膝)缠满鸡血藤;
益母(益母草)送来月季花,
活血调经煮丹参。
4.3活血疗伤药:土鳖虫,马钱子,自然铜,苏木,骨碎补,血竭,儿茶,刘寄奴
记忆:
土鳖(土鳖虫)码钱(马钱子)同(自然铜)堆木(苏木),
帝王(刘寄奴)把茶(儿茶)当血(血竭)补(骨碎补)。
4.4破血消癥药:莪术,三棱,水蛭,虻虫,斑蝥,穿山甲
记忆:
蚂蝗虻虫斑蝥毒,莪术三棱穿山甲,
破血消癥功效好,孕妇切莫拿来用。
5.活血化瘀方剂方义方解,由于中药属于整体的一部分,每个作用不是单一的一种,不同学者,特别是不同地域的中医先生,对中药主作用的理解不一致,所以对中药归类倾向略有不同。按教材,方解理血剂和止血剂。
5.1理血剂
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
桃仁(12g)大黄(12g)桂枝(6g)炙甘草(6g)芒硝(6g)
逐瘀泻热
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甚则谵语烦躁,其人如狂,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等。
证属瘀热互结下焦,治当因势利导,逐瘀泻热,以祛除下焦之蓄血。方中桃仁(活血调经药)苦甘平,活血调经有破瘀能力;大黄(泻下攻下药)苦寒,下瘀泻热。二者合用,瘀热并治,共为君药。芒硝(泻下攻下药)咸苦寒,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泻热;桂枝(解表散风热药)辛甘温,通行血脉,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芒硝、大黄寒凉凝血之弊,共为臣药。炙甘草(补气药)护胃安中,并缓诸药之峻烈,为佐使药
桃核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瘀热互结小腹胀,如狂蓄血功最奇。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黄(9g)川芎(5g)赤芍(6g)牛膝(9g)桔梗(5g)柴胡(3g)枳壳(6g)甘草(3g)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燥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本方主治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诸症。活血化瘀,兼以行气止痛。方中桃仁活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为臣药。生地(清热凉血药)、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桔梗(清化热痰药)、枳壳(理气行痰药),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柴胡(发散风热)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均为佐药。桔梗并能载药上行,兼有使药之用;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合而用之,活血化瘀行气,为治胸中血瘀证之良方。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生黄芪(g)当归尾(3g)赤芍(5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3g)
补气活血通络。
中风。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本方治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旺气行血,去瘀通络,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地龙(平肝息风药)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为佐药。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复元活血汤
《医学发明》
柴胡(9g)瓜蒌根(9g)当归(9g)红花(6g)甘草(6g)穿山甲(6g)大黄(12g)桃仁(9g)
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
方中重用酒制大黄(泻下攻下药),荡涤凝瘀败血,导瘀下行,柴胡(解表发散风热药)疏肝行气,并可引诸药入肝经。两药合用,一升一降,以攻散胁下之瘀滞,共为君药。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穿山甲破瘀通络,消肿散结,共为臣药。当归补血活血;瓜蒌根(清热泻火药),既能入血分助诸药消瘀散结,又能清热润燥,共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大黄、桃仁酒制,及原方加酒煎服,乃增强活血通络之意
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俱,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瘀血酒煎去。
温经汤
《金匮要略》
吴茱萸(9g)当归(6g)芍药(6g)川芎(6g)人参(6g)桂枝(6g)阿胶(6g)牡丹皮(6g)生姜(6g)甘草(6g)半夏(6g)麦冬(9g)
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入暮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亦治妇人久不受孕。
方中吴茱萸(温里药)、桂枝(解表发散风寒药)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其中吴茱萸功擅散寒止痛,桂枝长于温通血脉,共为君药。当归(补血药)、川芎(活血止痛药)活血祛瘀,养血调经;牡丹皮(清热凉血药)既助诸药活血散瘀,又能清血分虚热,共为臣药。阿胶(补血药),养血止血,滋阴润燥;白芍(补血药)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麦冬(补阴药)甘苦微寒,养阴清热。三药合用,养血调肝,滋阴润燥,且清虚热,并制吴茱萸、桂枝之温燥。人参(补气药)、甘草(补气药)益气健脾,以资生化之源,阳生阴长,气旺血充;半夏、生姜(解表散风热)辛开散结,通降胃气,以助祛瘀调经;其中生姜又温胃气以助生化,且助吴茱萸、桂枝以温经散寒,以上均为佐药。甘草尚能调和诸药,兼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
温经汤用吴萸芎,归芍丹桂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生化汤
《傅青主女科》
全当归(24g)川芎(9g)桃仁(6g)炮姜(2g)炙甘草(2g)
化瘀生新,温经止血。
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方中重用全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行滞止痛,为君药。川芎活血行气,桃仁活血祛瘀,均为臣药。炮姜(解表,温里)入血散寒,温经止痛为佐药;炙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为使药。
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炮姜,消瘀活血功偏擅,止痛温经效亦彰。
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
桂枝(6g)茯苓(6g)牡丹皮(6g)桃仁(6g)芍药(6g)
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瘀阻胞宫证。腹痛拒按,或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或妊娠胎动不安等。
本方桂枝(解表,温里)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君药;茯苓(祛风湿)益气养心,能利腰脐间血为臣药;牡丹皮、桃仁、芍药活血化瘀,芍药并能养血和营为佐药。以蜜为丸,取其缓消症积而不伤正为使药。
金匮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癥块胎可安。
失笑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五灵脂(6g)蒲黄(6g)醋(6g)
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瘀血停滞。心胸刺痛,脘腹疼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
方中五灵脂(活血止痛药)苦咸甘温,入肝经血分,通利血脉,散瘀止痛;蒲黄(活血止痛药)甘平,行血消瘀,炒用并能止血,二者相须为用,为化瘀散结止痛的常用组合。调以米醋(使药),取其活血脉、行药力、化瘀血,以加强五灵脂、蒲黄活血止痛之功,且制五灵脂气味之腥臊。
失笑灵脂蒲黄同,等量为散酽醋冲,瘀滞心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有奇功。
丹参饮
《时方歌括》
丹参(30g)檀香(6g)砂仁(6g)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血瘀气滞,心胃诸痛。
丹参饮中用檀香,砂仁合用成妙方,血瘀气滞两相结,心胃诸痛用之良。
鳖甲煎丸
《金匮要略》
鳖甲(三分)乌扇(三分)黄芩(三分)鼠妇(三分)干姜(三分)大黄(三分)桂枝(三分)石韦(三分)厚朴(三分)瞿麦(三分)紫葳(三分)阿胶(三分)柴胡(六分)蜣螂(六分)芍药(五分)牡丹(五分)A1A1虫(五分)蜂巢(四分)赤硝(十二分)桃仁(二分)人参(一分)半夏(一分)葶苈(一分)
行气活血,祛湿化痰,软件消癥。
疟疾日久不愈,胁下癖块,以及癥瘕积聚,腹中疼痛,肌肉消瘦,饮食减少,时有寒热,或女子月经闭止等。
鳖甲煎丸疟母方,蟅虫鼠妇及蜣螂,蜂窠石韦人参射,桂朴紫葳丹芍姜。
(参考教材及文献)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