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的治疗,在临床实际运用中要以辨证施治为基本原则和核心,首辨其病,进一步辨其证型,根据临床表现,分析其病机转变,辨证准确,依证用药,达到用药个体化,保证和提高临床疗效,实现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紧密结合。
风湿病
《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湿病的发生即是如此,在人体正气不足时,风、寒、湿、热、燥之邪侵袭,痹阻肌肉、关节、经络之间,致使气血运行不畅,则出现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麻木、展伸不利,甚至关节红肿、灼热、畸形。痹病日久成虚、瘀、痰而经络闭塞,气血不通,脉络绌急而致关节肿大、变形,疼痛加剧,皮下结节,肢体僵硬,肌肉瘦削,麻木不仁,且诸症顽固难愈。故正气不足和风寒湿热燥邪乘虚伤人是导致风湿病的内外因素,而经络闭塞,气血不通,脉络绌急是风湿病的病机所在。
风湿病人的脚
临床治疗风湿病,通常按病证寒热性质分为以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等,共五种症型。
1、风寒湿痹症状:风寒湿痹以肌肉筋骨关节疼痛、肿胀,肢体麻木,展伸不利,恶风畏寒,得热痛减,遇冷痛增,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紧或沉弦或滑为主要临床特征。风寒湿痹又有行痹、痛痹及着痹之分,
行痹者,其游走不定,恶风寒;
痛痹者,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
着痹者,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肤麻木不仁;
治疗: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为主。选用的中成药组方以辛温大热之品为主
中成药可选用:正清风痛宁片(由青风藤一味组成)、追风透骨丸(由制草乌、制川乌、细辛、天南星、桂枝、麻黄等组成)
祖师麻片(由祖师麻组成)、风湿骨痛丸(由制草乌、制川乌、麻黄、红花、木瓜、乌梅、甘草组成)、伸筋活络丸(由制草乌、制川乌、细辛等组成)、寒痹停片(由制马钱子、制草乌、制川乌、生地、青风藤、淫羊藿、乌梢蛇、薏苡仁、乳香、没药等组成)、痹痛宁胶囊(由马钱子、全蝎、僵蚕、麻黄、苍术、乳香、没药、牛膝、刺五加、甘草组成)、风湿关节炎片(由马钱子、麻黄、乳香、没药、千年健、地枫皮、桂枝、穿山甲等组成)、小活络丹(由制川乌、制草乌、天南星、地龙、乳香、没药组成)。
2、风湿热痹症状:以肌肉筋骨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甚者痛不可及,得冷稍舒,或伴发热、恶风、口渴、烦闷等全身表现,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濡为主要临床特征。
治疗:以清热解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选用的中成药组方以苦寒渗利之品为主
中成药可选用:湿热痹片(由苍术、黄柏、地龙、连翘、防风、牛膝等组成)、双藤筋骨片(由忍冬藤、扶芳藤等组成)、二妙丸(由黄柏、苍术组成)、三妙丸(由黄柏、苍术、牛膝组成)、四妙丸(由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组成)、
新癀片(由肿节风、三七、人工牛黄、肖梵天花、珍珠层粉组成)、滑膜炎颗粒(由丝瓜络、土茯苓、豨莶草、夏枯草、功劳叶等组成)等。
3、风湿侵袭型症状:多以肌肉筋骨关节肿痛,而无局部冷热与皮色异常,亦无喜暖或怕冷,舌淡红,苔白腻,脉浮紧为主要临床特征。
治疗:以散风除湿为主。选用的中成药组方以辛散之品为主
中成药可选用:通痹灵片(由桂枝、白芍、知母、麻黄、制川乌、制马钱子等组成)、
舒筋活血片(由红花、络石藤、鸡血藤、桑寄生、狗脊、香加皮、伸筋草、自然铜组成)等。
4、寒热错杂,瘀血阻络型症状:多以肌肉筋骨关节肿痛,怕冷亦怕热,关节局部喜暖亦喜凉,舌暗红或舌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治疗:以散寒清热、通经活络为主。选用的中成药组方以苦辛之品为主
可选用中成药:通络开痹片(由马钱子、牛膝、当归、全蝎等组成)、
复方夏天无片(由夏天无、麝香、乳香、没药、当归、牛膝等组成)、独一味颗粒(由独一味组成)等。
5、气血两虚型症状:多以肌肉筋骨关节肿痛或肿痛不甚,面色萎黄、乏力气短、自汗心悸、食少便溏,舌淡红欠润滑,苔黄或薄白,脉沉虚而缓。
治疗:以益气养血、舒经活络为主。选用的中成药组方以甘温之品为主。
可选用中成药:大活络丹(人参、防风、白花蛇、乌梢蛇、草乌、全蝎等组成)、
通脉片(由人参、黄芪、当归、白术、马钱子、蜈蚣、全蝎、地龙等组成)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