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不用慌抓把ldquo绿豆rd http://www.szcalo.com/byawh/1027878.html2.5ArabidopsisBlindMutant
Blind,意为失明的、盲目的,引申为视而不见。
为什么用这样一个词来描述植物呢?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植物学家的爱宠——拟南芥了。
关于这种普遍脸盲的植物我们出过三个专题,有兴趣可以移步以下内容。那些朝夕相处的小伙伴(1)——拟南芥之缘起那些朝夕相处的小伙伴(2)——拟南芥之轮回那些朝夕相处的小伙伴(3)——拟南芥之拾遗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十字花科拟南芥属,一年生草本。这是一个十分奇怪的名字,看起来既不是音译,也不是意译。《中国植物志》上管它叫“鼠耳芥”,好像并不怎么高级。
Arabidopsis是由Arabis-和opsis-两个部分构成的,Arabis-是南芥属的属名,而opsis-是像的意思,合起来就成了“像南芥属的”。
这都是什么鬼名字。
我芥没地位啊……
But就是这样一种野草一样的植物,其足迹可以说分布于世界上每一个植物学实验室。万千宠爱,集于一身。
简单说来,拟南芥受宠的原因有二。
第一,拟南芥的生命周期非常的短,通常只需要8周左右就能完成它的生活史。当然这里不是说它只能活8周,而是8周足够它们万世同堂。对的,我们用下面这种1.5mL离心管收集拟南芥的种子,2万粒种子大约不到0.3mL。
生命周期短对于研究生而言是天大的事,就像Daniel说的,你当然可以研究北美红杉,没问题啊,这样你在八十岁的时候大概能拿到毕业证?尽管跟很多模式动物相比,8周也还是长了点。但作为一株植物,人家已经很努力了嗯。
第二,拟南芥的基因组很小,只有五对染色体,大约1.35亿个基因对。同样种的很多的烟草,大约20亿个碱基对。人类,大约30亿个碱基对……相比之下我芥真的很单纯了。年,作为第一个公布基因组的植物,拟南芥大大的风光了一把。那一年,有个十岁的小朋友还在田埂上放风筝,丝毫没有预见到自己的未来和这种野草会有什么关系。
遗传背景简单清晰,使得人们对调戏它们乐此不疲。
突变体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本地逻辑非常简单,我不是不知道这种基因是干啥用的嘛,那我就给他破坏掉,看看什么功能出现了问题,这也就是所谓反向遗传学。
那么问题来了,植物是怎么瞎的?
如果还记得久远的向光性吗?达尔文好奇的同事冯·萨克斯发现植物向光生长偏爱蓝光。那么,为啥它们对蓝光情有独钟呢?会不会有些种类对蓝光不敏感呢?
换句话说,它们对蓝光瞎掉了。
我们可以对种子进行诱变处理,然后在一个方向放上光源,看哪一种不弯曲向光生长。
幼苗的发育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如果你有幸种过蚕豆就会发现,在光照下生长的豆子子叶打开,下胚轴短。而在黑暗里生长时它们的子叶会呈弯钩状,下胚轴长的令人害怕。
其实这就是一个出土的过程。
可以想象种子在土壤里时,周围一片漆黑,发芽后的幼苗要尽快破土,感受阳光雨露,因此下胚轴疯狂向上生长。而子叶的弯钩实际上是减少了对胚的损伤,并且力学上尖锐结构更有利于抵抗土壤压力。当幼苗出土后,下胚轴生长减慢,子叶迅速张开,开始一系列光下操作,以保障地面部分的生长发育。
以上,在黑暗中的部分称为暗形态建成(skotomorphogenesis),在光照下的部分称为光形态建成(photomorphogenesis)。这两个词一口气都读不下来,名字当然要起的有档次,不然怎么能体现高逼格呢。
年,MartinCorniffe发现了好几种突变体,真是个好年代啊。
在三种光源下,野生型,也就是没有任何突变的拟南芥,完美的践行着光形态建成。矮个子,大叶子,长得像个小胖砸。
突变体A中,白光和红光下体现出暗形态建成的特点,而蓝光下和野生型类似。
突变体B中,白光和蓝光下体现出暗形态建成的特点,而红光下和野生型类似。
而突变体C中,白、红、蓝三色光下,拟南芥均体现出暗形态建成的特点。
So大家看到了,这就是植物学家的日常之一,量量长短,看看大小,统称为——表型分析!
当然现象不是重点,重点是如何解释现象?还记得第一周讲的科学研究方法吗?
突变体A和B比较单纯,A对红光不敏感,B对蓝光不敏感,而红、蓝光都有其相应的受体(见前三章内容),这些信号对于植物正常的形态建成是必须的。因此如果受体突变,将会打破这条信号通路,导致发育异常。
第三种就不那么单纯了。它对红光、蓝光都不敏感。
Homework,开发智力环节,来想想这是为啥子原因呢?
.03.20夏天无
(Corydalisdecumbens(Thunb.)Pers.)
时值春分,夏至未至,
愿这些可爱的小花开的自在,
一切安好。
魏思远一路相伴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