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说的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而“暑”乃夏季的主气。暑为火热之气所化,暑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故《素问·热论》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邪致病,有伤暑和中暑之别。起病缓,病情轻者为“伤暑”;发病急,病情重者,为“中暑”。
小暑已入,大暑将至,天气越来越炎热,询问中暑防治的朋友也越来越多,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中暑”吧。
中暑定义
★中医定义:中暑又称暑厥,是指在夏季,感受暑热之邪,伤津耗气而骤然发生的以高热、汗出、烦渴、乏力或神昏、抽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热病。
★西医定义: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
中暑分类
★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下出现大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体温不超过38℃。
★轻度中暑:上述症状加重,体温在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快,血压下降等呼吸及循环衰竭的症状及体征。
★重度中暑:
中暑高热(热射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散热困难,体内积热过多所致。开始有先兆中暑症状,以后出现头痛、不安、嗜睡、甚至昏迷。面色潮红,皮肤干热。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心率快。体温在40℃以上。
中暑衰竭(热衰竭):由于大量出汗发生水及盐类丢失引起血容量不足。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降低,呼吸快而浅,神志不清,腋温低,肛温在38.5℃左右。
中暑痉挛(热痉挛):大量出汗后只饮入大量的水,而未补充食盐,血钠及氯降低,血钾亦可降低。患者口渴,尿少。肌肉痉挛及疼痛,体温正常。
日射病:因过强阳光照射头部,大量紫外线进入颅内,引起颅内温度升高(可达41~42℃),出现脑及脑膜水肿、充血。故发生剧烈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眼花,烦躁不安,意识障碍,严重者发生抽搐昏迷。体温可轻度升高。上述情况有时可合并出现。
其实,我们平常接触最多的情况还是中医所说的“伤暑”,也就是西医说的“先兆中暑。正当三伏天,各个年龄段的人都会面临中暑的潜在危害,特别是老人小孩和户外劳动者。那么如何防止中暑呢?
★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龙虎人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
★别等口渴了才喝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
★饮食
夏天的食的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另外,乳制品既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之需。其次,不能避免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应适当补充含有钾、镁等元素的饮料。
★保持充足睡眠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至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至6时30分。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中暑了该怎么办
★中暑时的紧急救护:脱离高温环境,迅速将中暑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使其平卧,头部抬高,松解衣扣。
★补充液体:如果中暑者神志清醒,并无恶心、呕吐,可饮用含盐的清凉饮料、茶水、绿豆汤等,以起到既降温、又补充血容量的作用。
★人工散热:可采用电风扇吹风等散热方法,但不能直接对着病人吹风,防止又造成感冒。
★冰敷:亦可头部冷敷,应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用冰块、冰棍、水激凌等放入塑料袋内,封严密即可),并可用冷水或30%酒精擦浴直到皮肤发红。每10—15分钟测量1次体温。
中医对付中暑有什么绝招呢?
★喝”六一散“
滑石和甘草按六比一的比例配制的中药叫做六一散,清热祛暑防中暑收效好。另外一种大家很熟悉中药是藿香正气水,值得注意的是藿香正气水并不是防治高温中暑的药,藿香正气水药性是偏温的,是夏天吃太多生冷、感受了寒湿以后肚子痛、拉肚子时喝的。如果拉肚子是因为热证,比如说拉出的大便很黄、很臭,肛门口觉得很烫,这时候不能喝藿香正气水,喝了就像是”火上浇油“。
★刺激穴位
如果中暑昏迷、烦躁不安,以少商穴配十二井穴、人中强刺激。少商穴属于手太阴肺经穴,少商穴位于人体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具有解表清热,通利咽喉,苏厥开窍的功效。
★刮痧疗法
适用于中暑轻证,用光滑平整的汤匙蘸食油或清水,刮背脊两侧,颈部,胸肋间隙,肩臂,胸窝及腘窝等处,刮至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度。
自制饮品防中暑
★西瓜翠衣饮:西瓜鲜外皮(称西瓜翠衣)克,洗净切碎,加水适量煎煮15分钟,待凉后去渣取汁,加白糖适量,代茶饮。本品具有清暑热、利小便的作用。
★酸梅汤:乌梅50克,桂花5克,水~毫升。将乌梅浸泡半小时,煎煮15分钟后放入桂花,再煮沸1~3分钟后过滤取汁,加入白糖适量和食盐少许,待冷后代茶饮。本品有清暑开胃、生津止渴的作用。
★绿豆汤:绿豆克,大米20克(加入少量大米,能够去除绿豆的苦涩味),水毫升。将绿豆、大米及水放入高压锅中煮沸20分钟,待凉后饮用。本品有消暑热、止烦渴的作用。(用绿豆克,大米克,煮为绿豆粥,有健脾消暑止渴的作用。)
最后送上清凉的图片希望能给您降降温度。
(撰稿人简介)石彧副主任医师中国免疫学会会员,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广西医师协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医院进修肿瘤治疗,跟随各大中医名家临证学习,拥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擅长中医辨证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尤其在术后、放化疗期间调理、抗复发及“攻毒扶正”的抗癌方法运用上有独到心得。首创“头皮花针”疗法有效缓解肿瘤患者失眠,同时在治疗各种内科疑难杂症方面均取得较好疗效。
出诊时间:每周二、三、五上午一、四下午
地点:医院门诊诊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