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一个小时就过去了。作为教师的他突然发现他和研究生们所谈的内容已经离题太远。
“你们还是思考一下为什么现在儿科疾病以肺系病变最多?”
“那是因为空气质量?”一个学生说。
“对!还不说我们的祖先,就是我们父辈们生活的年代都没有那么多工业,没有那么多汽车,也没有那么多人。那时候,到处是森林,到处是草地。水清亮见底,阳光也很明媚。山中常有老虎、麝和金丝猴出没,早晨常常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天空盘旋着随时准备俯冲下来抓野兔或老鼠的苍鹰。”
“真的?”
“骗你是小狗!”他居然认真得象小孩。
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他有些感慨地说:“那个时候雾就是雾,霜就是霜,即使它们凝结在人的胡须和睫毛上也是晶莹透明的。”
“由于空气清新,PM2.5一定很少。”
“PM2.5?”
“对。说不定就只有2.5吧!”。他仍然忘不了开玩笑。联想到在加拿大看到的景象,他补充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啊,我敢保证就是今天加拿大的模样”。
“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肺当然就清虚,就湿润。就少有病变发生。”
“OK!”学生们完全同意他的分析。
他继续问“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今天肺系疾病多?”。
“是不是条件好了,遏出来的啊!?”
“怎么遏?”
“穿得太多太厚!”
“说得好!”他赞赏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他说:“古人指出‘要使小儿安,常得三分饥和寒’。
三分饥是指不能吃太饱(留下三分饥)。
因为小儿胃肠容量小,功能不健全,蠕动力差。如果吃太多就容易食积。食积之后可以化热化燥伤人津液,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裂、鼻出血等;也可以阻滞气机出现腹胀、腹痛、腹泻、不思饮食、排便困难等:还可以影响睡眠,导致夜啼、易惊、磨牙、注意力不集中等。同时,食物都有重量,吃太多,重量增加,胃受重力作用会下坠。长此以往容易胃下垂。如果这样的结局,那就不只是1-2天的厌食,一阵子的肚子痛和一般的睡眠不安,极有可能是孩子终生与胃脘胀满、消化不良和消瘦相伴随!”
“有那么严重吗?”
“怎么会没有!”
“真没有想到。”学生还是有些怀疑。
“我们曾经进行动物实验。对一些刚出生的兔子,每天当它们吃得不想吃之后,还多灌入2-4毫升牛奶,就相当于让它们过饱。原本期待它们长大之后会更加壮实。结果,这部分兔子长大后无论体重、毛色,还是灵敏程度都比没有强迫灌胃的差很多。”
“这个实验还真有意思”。
“同样的道理,
三分寒就是针对穿衣盖被。指小孩不能十分温暖,只能七分。大家应该猜得到其中的原因。因为小儿属纯阳之体,如初升之太阳,本身容易生热。加上小孩活泼好动,基础代谢比成人高,运动的时候更加容易产热,更加容易出汗。汗出多了,湿透衣衫,不即时更换,先热后凉,寒湿就找上门了。轻者感冒、咳嗽、精神不好,重者肺炎、高烧”
“如果只是这个原因的话,古代也一样,况且,三分饥和三分寒本来就是古人的观点。所以,我觉得现代肺系疾病多,一定有现代的原因。”
他对学生的问题很感兴趣。忙问“什么原因?”
学生说:“我觉得除了穿得多盖得厚之外,可能还与运用空调有关。”
“哈哈!你想说空调综合征。”他笑了笑。然后肯定的地说:“你是对的!盛夏和隆冬使用空调造成的空调综合征的发病率高达75%以上。而空调综合征的典型表现就有咽喉不爽、咳嗽、鼻塞、喷嚏、皮肤干燥或恶寒等类似感冒症状。”
“我还只是怀疑,没有想到真是这样”学生说。
“空调开始普及的上个世纪90年代,《成都商报》专门就空调对人健康的影响采访过我。我当时作了专题研究。”
“一旦到了空调环境我就不舒服”
“但只想到空调太局限了”他因势利导。
“局限?”
“对!应该推而广之。想到现代人造环境!”
“人造环境?”
“人造环境就是人为制造出来的环境。除了空调,还有地暖,还有取暖器,还有人工降雨……总之,一切人为制造出来的改变了原有环境状态的新的状态就叫人造环境!”
“空调?地暖?这可是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美好生活啊!它们的出现对于预防感冒和慢支炎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明显持反对意见。
“从控制温差,使人舒适的角度看的确是进步。是现代居家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但从天人合一的角度看,这种生活方式改变恰恰扰乱了人体内在自身的阴阳!”
“老师讲讲机理吧。”
“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一年四季交替变化。春暖、夏热、秋凉、冬寒。与之相应,人的皮肤、肌肉、骨骼、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等也发生着相应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人的饮水、大小便、活动、汗出、情绪、思考、生殖等功能。”
“是的!”
“比如《内经》谈到人体正常脉象时特别强调正常人的脉搏将随季节不同而产生变化。平脉的规律为春弦(春天如琴弦)、夏洪(夏天如洪水)、秋毛(秋天如羽毛)、冬石(冬天如石头)。”
“脉象真悬啦!”学生们发出了感叹!
“所以,古人练习摸脉首先要摸出四季平脉。明清时期老师带徒,最先都不让弟子摸太渊(手腕动脉)搏动,而是让学员去体会弦、毛、洪、石。”
“如何体会?”
“古人认为自然之河流就是大地的血脉,河流一年四季变化就犹如人的脉象变化。只有掌握了河脉的变化才能掌握人脉的变化。”
“这不成摸河了!”
“摸河是摸河,但不是摸着石头过河,是真正到河中去体会”
“摸河???”
“对!乍暖还寒的初春,让学员把手伸进河水中去摸固定在河里的绳子,细切其春弦;金风送爽,老师手举麻雀,让学员以手轻扶雀背,闭目体会秋毛;炎夏酷暑,洪水暴涨,让学员头顶烈日,稳稳立于洪水之中,用手去搏击汹涌的波涛,以练夏洪;严冬冰冽,让弟子砸开冰凌,将手浸入刺骨的河水中体验冬石。”
“我的天啦!这是学习中医吗?我不信。”
“练习摸脉你不信。培养推拿人材总该知道吧?”他想用古人选择推拿人材的标准来证明练习摸脉的怪异。
“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学生信口背诵了出来,这可是他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功。
“懂了吧!古代看是不是推拿人材,不是在人身上按摩,而是看能不能在五十天内将一只活活的乌龟按死。”
“但我还是不相信真有其事”
“是不是真那么做,当然不可考。但提出按乌龟按死作为推拿人材的标准却揭示出推拿技师必须要具备的两大素质”
“什么素质?”
“一是持久、有力,这是推拿的基础。乌龟的壳很硬,乌龟的寿命长。手没有力量,轻描淡写按不死它。不持之以恒也按不死它。二是用心专一,不能患得患失,这是临床成功的关键。比如小儿推拿,该让小孩子哭的时候,就要听得惯孩子的哭闹。如果怜香惜玉,乌龟都按不死,当然也就做不好推拿了!”
听到这里,学生点头表示理解。
“《内经》还有很多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内经》特别举例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与气。’”
“天人合一本来就是传统中医重要的认识论,是中医的根本原则”
“但人造环境之后,夏天无难熬之酷暑,冬天无透骨之寒彻。冬夏如同春秋,一年气候相同”
“这是好事啊!病就少了”
“但人的腠理就无开合了,脉搏不变化了,汗与尿之间的调节也就没有了。更为关键地是人体阳气本身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现在四季没有了,人的阳气也就不变化了。阳气一旦堕落、消沉,其防御、应激、气化、推动等能力也就减退了。人失去了活力,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真还严重!”
“就象现在温室里的花朵,好看,但经不得风雨。就象大棚里的蔬菜,光洁,有卖象,再新鲜也不好吃。就象养鸡场和养猪场里速成的鸡与猪,味道总是怪怪的。”
“老师!懂了,温室里育不出参天大树!”
“对头!”他向学生竖起了大拇指。
他说:“问题的症结还在于我们是人,我们不是养鸡场和养猪场里等待长大被宰杀的鸡和猪。我们成人之后的大部分时间肯定还是要暴露在大自然之中。因为空调与人造环境不可能覆盖整个人类活动区域。当孩子在人造环境中生活久了,形成对人造环境的依赖。一旦离开这样的环境,他们就会不适应。”
“也是!有道理”
“因为肺主皮毛,皮毛直接与外界相通。肺又通过气管、咽喉和鼻直接与大气相接触。自然界的任何微小变化最先都是被肺所感知的。我想这才是现代小儿肺系疾病增多的根本原因。”
说到这里,他还故意咳嗽了几声。
他的咳嗽引出了另一话题。一个学生说:“老师。不对啊!从文献上看中国古代不论成人还是小孩,咳嗽都很普遍?”
“是的!成人咳嗽和小儿咳嗽一直是中国古代的常见病。这从咳、嗽二字是中医文献反复出现的关于疾病的文字,以及早在《内经》时代能劈专篇加以讨论的除了《举痛论》、《痹论》外,还有就是《咳论》了。劈专篇!为什么啊?不就因为常见,因为严重危及百姓健康吗?”
“对!”
“但认真分析一下古代咳嗽,真是咳嗽病?”他追问。
“难道还是其它病?”
“真还不是咳嗽病!”他回答得十分干脆。他说:“古人所指之咳嗽啊”,他停了一下,然后突然提高嗓门说:“那种咳嗽真还能咳死人啊!”
“真的?那为什么内科危急重症中没有咳嗽呢?”
“你们怎么知道没有呢?”他反问。
他继续问:“内科四大难症是什么?”
“关格、臌胀、中风和痨症”
“对啊!痨症是什么病?”
“痨症是结核,特别是肺结核啊?”
“肺结核的主症是什么?”
“咳嗽啊!”学生说到这里,突然明白了。“原来以咳嗽为主诉却不能诊断为咳嗽病,而诊断为肺痨。”
“对!这是成人。过去,小儿以咳嗽为主诉,非常常见和十分危险的病也不是咳嗽病,而是……”
他又停顿了下来。随口背诵出了《伤寒论》中的条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水鸡声?”
“有人还形容象是鸬鹚发出的鸣叫”
“鸬鹚?”
“鱼老鹰啊!”
“那是什么样的咳嗽啊?”
“那可是古代最常见到,死亡率也很高的儿童百日咳啊!”
“也是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