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及服用的正确方法

中药的煎煮法是临床医生开饮片处方的时候,患者问得最多的问题,也最需要医生向患者交待清楚,要不厌其烦的说清楚药怎么煎。

如果大夫很忙的话,可能往往只是告诉你中药袋子后面写了,没有中医药基础的老百姓们也往往是看得稀里糊涂,那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一、煎药器具

最好是砂锅和陶瓷,因为传热比较慢,适合保温,适合于中药的煎煮,这些器具都不和中药发生化学反应。煎药的器具不能用铝锅、铁锅、铜锅,这些都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很多中药成分都会和它们发生化学反应,有时候还会产生有毒的化学成分。现在不锈钢也可以用,因为不锈钢的化学活动性也是比较弱的,但还是不理想,它传热比较快。

二、煎药用水

古人对于煎药的用水,非常考究,但现在可不行了。比如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什么病要用雪水,什么病要用春雨的雨水,什么要用甘澜水…….那只是理论上的要求,比如在台北,什么地方来雪水?什么地方来露水?没有!所以现在淡化了,只要是清洁的、可以饮用的水都是可以的,污染过的水不行。

三、加水量

理论上中药时干燥的,药渣要吸水,加上煎煮过程中蒸发掉的水,再加上患者要喝进去的水,加水总和就那么多。比如人参败毒散,十几味中药要吸水多少?煎煮20分钟,要蒸发多少?然后,患者一天喝~毫升大致差不多了,当然有的可能多喝一点。

取直径较小的砂锅,把药放在里面,然后用筷子,或者木片,把药压住,然后加水,第一次加的水高出药2~3厘米。吸水强的,煎煮时间长的,可超过3厘米,吸水差的,煎煮时间短的,可能就在2厘米左右。为什么压住?不压的话,轻的药就会水涨船高,水已经加满了,水还没有超过这个药,看不到水。压住的话,能够准确的判断,这是第一次。以后,药不会浮起来了,就用不着加压了,水刚刚超过药的表面,有0.5厘米左右,也就差不多了。第一次为什么要多加水?因为第一次药要吸水,以后药就不再吸水了,所以少加点就够了。

四、浸泡

这个很多医生不交代,患者回去也不注意的。中药在煎煮之前,一般要加水先泡,一般泡半小时到一小时。太长了有的会变味,冬天可以时间长点,夏天时间短点。泡就是要让植物药和动物药恢复到新鲜的状态,让它们的组织吸水以后膨胀,这样水容易进去,有效成分容易出来。

很多植物类药物表面都有淀粉类的成分,如果放在锅里马上就开火煎煮,这样两三分钟水就开了,表面就糊化了,就堵塞了药材的毛细管道,水液进不去了,有效成分也不出来了,这样药效不好,所以,一般中药煎前要泡至药材膨胀,基本恢复至新鲜的情况,再放在火上煎煮,大家一定要注意。

五、煎药火候

一般来说是先大后小,也可以是先武后文。所谓的大火又叫武火,开足火力,一两分钟,两三分钟就让里面的水沸腾,然后把火调到最小,保持锅里面的水基本在开的状态。如果是火炉,火调不小,可以把距离垫高一点,把高度升高,上面的火力就可以小一点。

六、煎煮时间

一般水溶性差的或者滋补类的药,煎煮至水开了以后,维持半小时,或者更长的时间,解表药和其他的芳香、化湿、理气药,温里药中的辛香药等水开了以后,维持15~20分钟,久了有效成分会挥发。

七、及时过滤

药煎好后要及时过滤,把药汤分离出来,因为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降低了,一些有效成分就会沉淀或者吸附在药渣里面不出来,影响疗效;另外有的中药煎液,随着温度降低,黏稠性会增强,像车前子含黏液质,冷了后,就像比较浓稠的米汤,和药渣混合在一起,汤液不容易过滤出来,因此要及时过滤。

八、绞渣取汁

将药渣倒入干净的纱布或者布里面,两边用力来绞,把药渣里面的水都尽量挤压出来。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提到,如果两次药渣都绞尽药汤,加起来就等于一副新药。现在有人做过试验,把药的主要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如果只是把药渣里的水榨出来,有效成分至少占了1/3剂。所以,我们只是简单把药渣里面的水倒出来,一剂药醉倒吃了2/3,还有很多成分没有利用,这点是很多人都没有做到的。

九、煎煮次数

一剂药煎几次,患者也是要问的,一般来说,煎2~3次,凡是饮片较厚且味道较浓的,要煎3次,饮片非常薄的,像桑叶、菊花这类味道是比较淡的,煎2次就够了。不管煎2次还是3次,都应该混在一起,再分3次或2次服用。

本文来自于“《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

12个临床服用中药注意事项

引子

在临床上,有太多患者问如何喝中药的问题。我们整理了其中12个最常见的,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推荐给需要的人。

1.饭前服还是饭后服?

如果以吃饭为界限,可分饭前服与饭后服,以及食远服。

饭前服:大致在饭前半小时左右。一般是病位在下,例如肝肾虚损、腰以下疾患,因为饭前服药可以使药效更容易下达。

饭后服:大致在饭后半小时左右服用。一般病位在上,礼服心肺疾患、脾胃疾患,可选择饭后服。对消化道有明显刺激作用的药或者毒性较大的药物,也应在饭后服用。这样可以使药性上行、减少对消化道的副作用、避免吸收太快以致中毒。

食远服:大致进食2-3小时服用。按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薄弱、饮食积滞的人,服用健脾消食类的药物,应该在远离吃饭的时候。泻下通便的药,也可在食远服。

2.一天服几次药比较好?

当代,也许由于代煎的影响或者图省事,一般都分早晚两次服用,但事实上,有几种情况是要变通的。

顿服:即一次性服完。通便药,或者有顽固瘀血需要化去,一般都选用药性较强烈的药物,煎成小剂量汤药,一次服完,目的在于使药物尽可能小地损伤正气,同时保证集中药力发挥最大功能。

频服:不拘次数,频繁地服用。像呕吐以及咽喉疾病,如果一次性服药量大,则易引起咽喉或消化道的不适反应。频繁地、少量地服用,可以使汤药缓慢而充分地接触病患部位,慢慢起效,也不至于吐出。小孩子服汤药,也适合频服。

隔夜服:主要是驱虫药,睡前服一次,第二天清晨再服一次,麻醉或杀死肠道寄生虫,以便排除体外。

睡前服:镇静安神类药物,宜睡前一小时内服用。滋补类药物也可选择睡前服。

3.中药太苦怎么办?

良药苦口利于病。

但如果实在太苦,在没有糖尿病的前提下,药液中可以加少许白糖或者蜂蜜以矫正气味。如果由于气味而有呕吐的感觉,可以先饮点姜汁,或者生姜片在舌头上舔一舔。

4.自煎和代煎的中药能保存多久?

自煎的汤药,在0-5℃冷藏保存的情况下,最好是当天服用,最多不能超过第2天。

代煎的汤药,由于密封包装,在0-5℃冷藏保存的情况下,建议不要超过一周。如果超过一周,建议在服用前稍加开水重新煮沸再服用。

5.服中药期间能吃萝卜吗?

传统来讲,只有在服用人参这种补气药的时候,应该回避萝卜。

其实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忌口。常规服药期间,都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果是皮肤病及外伤的,应忌食鱼虾腥物。服用滋阴药,应慎用葱姜蒜等。如果是感冒、发热期间服用解表药,则应避免酸性食物,例如醋等。服药前后,一般不宜饮用浓茶。

6.空腹可以喝药吗?

滋补性质的汤药,可以选择早晨空腹服,以利于充分吸收。

7.中药可以长期吃吗?

很多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这是误区。中药大多数来自天然动植物,经过炮制和配伍,一般很少发生毒副反应。但中药使用的本质是“以偏纠偏”,所以即便是平和如甘草,服用过久都会产生肿胀等副反应。所以,中药的服用长短,是根据病情是否需要来的。

8.服中药会过敏吗?

会。

当服用的中药与体质不相符时,往往容易引起过敏,以皮肤过敏为常见。有时由于药材炮制不妥当,某些化学物质也会残存在药材中,引起过敏。

9.中药可以和西药一起吃吗?

这是个很大的话题。

如果难以判定,而又不得不吃,那建议中药和西药服用的间隔,应在半小时以上,令其吸收有先后顺序,以免互相干扰。

10.汤药必须温服吗?

不一定!

热服:风寒感冒,尤其是恶寒无汗的情况,应在可承受范围内,尽量热服,以达到发汗散寒的作用。

温服:把煎好的汤药冷却到35℃左右服,一般药性平和、补益类药均适合温服,保证其较强的补益作用。

凉服:清热解毒药、止呕药、祛暑药,还有比较复杂的真寒加热证,都宜凉服,以利于发挥作用。

11.服药后应注意什么?

服用发汗药后应该安卧,如果是辛温解表药,应该适当盖被子以取微汗;如果是辛凉解表药,不宜覆盖被子。服用催吐药或通便药后,应适当补充稀粥或者冷开水。

12.孕妇可以服中药吗?

需要谨慎区别对待。

一般来说,孕妇应尽量避免用药。如果不可避免,则应少用、慎重使用。有毒性类、清热解毒类、消导类、理气类、理血类、开窍类、祛湿类药物,都是要禁用或者慎用的。但对于妊娠感冒、妊娠呕吐、妊娠中毒、妊娠贫血、妊娠便秘等,需要及时治疗的,中医妇科医生会根据情况开出妥当的中药。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公益抗白无止境
白癜风治疗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tianwua.com/xwgj/26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