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立秋节气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立秋习俗
晒秋
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进入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全国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篁岭赏秋拍摄。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躺秋
“躺秋”在有些地方也叫做“卧秋”或者“睡秋”。例如在江淮一些地方,人们在立秋这一天,会选择一个阴凉的地方躺一躺,表示夏天即将过去,暑热难当无法安眠的日子即将过去,天气慢慢转凉,可以好好安睡了。另外也寓意着在夏天繁忙辛苦的生产已经过去,到了秋天了,可以稍微松口气歇一歇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夏天多会“夏瘦”,秋天到来,多躺一躺,有利于把夏天瘦掉的肉长回来。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立秋歌谣
时到立秋年过半,可能有涝也有旱,
男女老少齐努力,战天斗地夺高产。
棉花抹杈边心,追肥时间到下限,
天旱浇水要适量,防治病虫巧把关。
早秋作物渐成熟,防雀糟蹋要常转。
晚秋作物治追耪,后期管理不能软。
适时播种大白菜,炕土壅葱夺丰产。
保护地菜筹建棚,底肥施足地深翻。
大积大造农家肥,割晒青草抽时间。
林木果树管理好,摘下果梨去卖钱。
畜禽管理要加强,要紧预防牛流感。
喂鱼注意多投草,鱼病防治至关键,
坑内菱角采下来,继续管好藕苇芡。
今日立秋,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热逐渐下降。立秋养生三原则虽已立秋了,但暑热难消,中医称这个阶段为“长夏”,长夏的气候仍以暑湿为主,因此,此时养生,仍需注意防暑祛湿。1、祛暑湿立秋前后,适当吃些瓜,有清热、利湿、消暑的作用,丝瓜就很好,可以从春末吃到初秋,炒着吃或做汤都很好,还有利尿凉血、解毒通便的作用。但是,过于寒凉的西瓜要少吃,以免伤及脾胃。2、健脾胃内湿由脾所生,故除湿又需健脾。健脾山药为首选,山药不仅健脾益胃,固肾益精,其色白,还可入肺经,顺应秋收之机以补肺,是一食三得之佳品。3、敛阳气立秋一过,天气将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开始变大,这是自然给我们的信号,是天地之间阳气渐收的表现。此时人体阳气不收,则会出现相火外浮,导致头晕、痘痘、口腔溃疡、耳鸣、咽痛等不适。如果出现此类症状,且符合其病机,可服用酸梅汤以酸甘养阴。立秋养生两要事这个节气,若是没有做好这2件事,后半年可够呛的。
一是补气,二是祛湿。
1、补气
夏天光是高温就足够消耗我们身体的能量了。更何况还有熬夜、健身、加班等种种掏空身体的事情。
俗话说的好,“一夏无病三分虚”,即使没有生病,身体也被盛大的暑气耗得虚了三分,若没有及时补回去,秋天就很容易生出咳嗽等病来。
所以,立秋须得好好补一补,才能拦住这“秋老虎”和冬天寒气对身体的伤害。
立秋最补气:黄芪粥
材料:黄芪片30-60克、大米克。
做法:黄芪泡软,加米和水粥一起熬煮。吃的时候将黄芪药渣捞出不要,只喝粥。
最好可以坚持喝到下个节气,这样能为身体存够能量和元气。
黄芪
味甘微温,最擅长补气。生用,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排毒生肌的功效;蜜炙,则有补气、养血、益中功效。
现代医学证明,黄芪还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双向调节血糖、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可用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症。
米粥
我们天天喝的米粥其实是最好的滋阴补气的食物!因为太常见了,反而被我们忽视了。连李时珍都夸它能“通血脉,和五脏,好颜色”,可知粥油补阴益气,且补而不滞。
如果是感觉经常没有气力、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可以在黄芪粥里加西洋参(10克左右);
如果是常常觉得头晕、掉发、面色黄,可以在黄芪粥里加桂圆(10-15克);
如果身体比较胖,湿气较重,可以加茯苓(15-30克)。
2、祛湿
立秋不止要补,更要清热祛湿。秋天虽已至,但伏天仍然在,暑热和暑湿并重,尤其得注意。
立秋最祛湿:陈皮莲子茶
材料:陈皮5-10克、莲子3-5克、荷叶5-10克。
做法:莲子用热水先泡5分钟,再放入荷叶和陈皮,盖上盖闷一会即可。
陈皮
可以消食、化痰、止咳、理气、温胃,是祛湿食材里最包容最和气的一位,无论泡茶、煲汤、煮粥,还是和其他的中药或食材搭配,它都可以妥善融合,发挥好自己的功效。
莲子
在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说它“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一名水芝。”莲子是荷塘里的养生之宝,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水中灵芝”。
其中,红莲偏补血补肾、白莲偏补气补脾胃。
荷叶
平心火,却不寒凉;去湿气,却不燥热。生于暑天不怕热,长于淤水不怕湿,这种特性也赋予了荷叶非常棒的清暑利湿的功效。
生荷叶,解暑利湿效果好;煅荷叶,减肥健脾胃效果好。血压高的人还可以加点山楂。
8月这个夏秋之交的月份,陈皮莲子茶怕是要多喝一点了。
立秋吃三宝一、三宝1、红薯《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使人“长寿少疾”,还能补中、暖胃、安五脏等,所以常适宜用来补虚。经常食用红薯还可以保持血管的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芋头中医学认为,芋头性平,味甘、辛,入肠、胃经,具有益胃生津、宽肠通便、化痰散结、补中益气等多种功效,非常适宜用来补虚。常食芋头能补肝益肾、添精益髓、健胃和中,特别适宜脾胃虚弱、患肠道疾病及久病体弱的老人食用,是老人秋补的佳品。3、莲藕中医认为,生藕味甘,性寒,入心、脾、胃经,具有清热生津、补脾开胃、止泻的功效;熟藕性温,具有益胃健脾、养血补气的功效。由此可见,补虚需要吃熟莲藕,对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者均有良好的补益效果。二、三菜1、菜花季节交替,气候变化无常,人易感冒。补充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菜花含有的维生素C含量比大白菜、黄豆芽菜要高3~4倍,还是一种非常好的血管清理剂。2、菠菜初秋气候开始变干燥,一旦蔬菜、水果、水分摄入不够,就容易上火,口腔里也会跟着出现溃疡、发炎等问题。菠菜中丰富的核黄素是有效预防口角溃疡、唇炎、舌炎、皮炎的重要营养素。3、芹菜夏秋交替的时节,早晚温差较大,体质较敏感的老年人来说,身体很难马上适应这种变化,易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芹菜有辅助降血压、降胆固醇和镇定神志的作用。三、三瓜1、丝瓜丝瓜可以从春末吃到初秋,有利尿凉血、解毒通便的作用。清蒸丝瓜,加点肉末和蒜末,稍微蒸一下就熟,淋点海鲜酱油,味道非常好。2、木瓜木瓜除了当水果,一到秋天,可以用它煲汤喝,补水祛燥。木瓜中富含的酶还能帮助消化,适合便秘和消化不良者食用。3、瓠瓜初秋气温仍较高,很多人胃口不好,将肉类和瓠瓜一起做菜,保证了蔬菜的摄入,也增加了蛋白质的摄入。瓠瓜中胡萝卜素含量较高,能起到一定的抗氧化作用,还有一定的降糖作用。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你“在看”我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