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渐越来越热,街边小店的冷饮柜旁也热闹了起来,并排的两三个冷饮柜里按种类整齐排放着各种五颜六色的饮品、雪糕、冰激凌,琳琅满目且大都价格实惠,所以顾客众多,深受大家的喜爱!这让身为一个80后大爷的笔者,不由得想起儿时口袋里没有半毛钱,只能望着卖冰棍的木头箱子流口水的日子,进而感慨如今生活的美好和我儿子他们这代小孩的幸福。
拎着饮料从店里出来,走在路上忽而又想到,古代的人夏天都吃什么冷饮呢?那时有冷饮吗?作为一个历史兴趣爱好者,什么事情都容易联想到古代去,但这个我真的不了解,所以打算回家后百度查资料,回家的路上有点兴奋,因为终于给自己找了点感兴趣的事情做!
经过电脑前两个多小时的“勤奋工作”,发现了好多有意思的记载。
比如我国最早食用冷饮的记载居然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据《周礼·天官》:“浆人掌共王之六饮”,周天子“冬饮六浆、夏饮六清“。里面记述了专门负责给天子提供饮品的职位叫“浆人”,天子冬天饮用的饮料称为“六浆”,这应该是六种热饮。而夏天饮用的饮料则称为“六清”,这应该是六种清凉饮料的统称。东汉的郑玄认为:“六清”即水、浆、醴、凉、医、酏,这些都是夏天才食用的低温饮品,其中的“水”是指薄荷水,而“凉”是一种用梅子干加入米糊或米浆煮熟后再进行冰镇的饮品。
到了战国时期,开始流行喝“蜜水”。想必应该就是今天的蜂蜜泡水。普通的人家夏天会把泡好的“蜜水”用绳子垂到井里用以冰镇,而王侯贵族家庭则开始使用“冰箱”来冰镇饮品及食品,这是一种用青铜制成的较为密封的金属容器,正式名称叫“冰鉴(釜)”。如图:
内部结构是这样的:
这在两千几百年前也算得上黑科技了!
在隋唐时期兴起一种新的饮料品种——“饮子”。这是一种由草药、香辛料、果品等按一定的比例配方加水熬制而成的保健型饮料。这应该是凉茶的始祖,让我想起了“王老吉”。据说当时的长安城里到处遍布着饮子店,一如今天街头巷尾的奶茶店。
到了宋代,人们又在“饮子”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加入了有提神解困作用的茶叶和中药材,制成了一种新的功能型饮料——“熟水”。继“王老吉”之后,“红牛”也诞生了,看来今天的这些商家玩的都是古人剩下的!
另外提一下,据说才女李清照也自研了一款名叫“白豆蔻熟水”的饮料,号称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乃解暑养生之良品。但我估计也就她自己喝,因为从来就没听别人提过,更别提像东坡肉一样闻名天下了。
后来蒙古人西征时从中亚带回一种水果,当时的蒙古人称它为“里木”,它现在的名字叫“柠檬”。据说忽必烈最喜欢喝柠檬汁(他也不怕酸掉牙,估计跟现在售卖的柠檬汁一样加了很多糖)。元朝时果汁的正式名称叫“渴水”,除了这种忽必烈喜欢的“里木渴水”以外,还有林檎渴水、木瓜渴水等种类。
到了清末,碳酸饮料“荷兰水”传入中国,“荷兰水”就是今天街边小卖部里随处可见的汽水。但这玩意儿在当时可不是什么平价商品,他的目标客户是生活在中国的洋人和清朝的达官贵人,平民百姓可是难得一尝的。
由此可见,冷饮并不是到现代社会才有的,早在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想到各种办法来解暑了,不但有冷饮,还有“冰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