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辽阔精神无垠刘云军采访手记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医院,如果提起北京对口援青的院长刘云军,无论是医生护士、还是患者家属,都会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告诉你:“‘曼巴’刘云军是最好的院长,是玉树好人、是敬业典范,是医疗帮扶中的领军人物!”

人们用这样近乎完美的言词来形容刘云军,绝不是因为三年的援建即将结束、因为争取来的援青项目而说的客套话。因为谁都知道,口碑是最无情的,也是最无私的。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它无法用金钱来收买,也无法用怜悯来换取。

回顾对刘云军的采访过程,似乎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佩戴一副近视度很高的金丝眼镜,你问一句有一句,不问直接“冷场”的采访,和一口带着北京、河北方言的普通话,让我们对他内心的了解举步维艰。在交谈中,不管你处于什么位置,他眼睛的余光会一次又一次望向周围的医生护士,或者患者家属,然后回答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字斟句酌地落脚在“如何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上。

这位被采访者透出的那种朴实、干练的精气神,像磁场一样吸引着你,吸引着你去想更多地了解他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玉树市首个三胞胎的故事。年3月22日凌晨,州医院刚成立13天的儿科重症监护室送来了早产的三胞胎兄弟。病情不容乐观,三名患儿均伴有窒息、新生儿肺发育不全等多种症状,其中一个属于低体重患儿,只有克。

这样的突发情况,让刘云军和所有的医护人员左右为难,放弃治疗,对于医生来说是一种天大的罪过,而如果救治,医院的医疗设备尚不完全具备,诊治水平谁心里都是一个问号。

家住玉树市下拉秀乡苏鲁村的格加老人是三个孩子的爷爷,得知转院到多公里省城西宁根本不现实,不断地用痛楚的眼神哀求着:“救救我的孩子,你们这里是我最后的希望了。”

人非草木,面对老人家无助的哀求,刘云军怎么能无动于衷呢?他的思想在争斗:即使我们不能妙手回春,但也绝不能见死不救,做医生,就有风险,为了病人,医生就要有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医院三天三夜抢救和一个多月救治护理,三胞胎全部存活并顺利出院。虽然汉语交流不那么顺畅,但一辈子信佛的老人面对刘云军双手合十,不停作揖,还给他一个碰头礼(藏族最亲密的礼节)。

“三个孩子治疗的当天夜里,刘院长一直陪着我们,当确认脱离危险时,他竟然比家属还要高兴、还要激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主任索南巴久回忆着。听说三胞胎家庭困难,刘云军通过开会协商,减免了相关的费用。同时,特批将医院从事禁烟工作,要知道这也是他在任期间唯一新增的后勤人员。

在大家的印象里,刘云军是个雷厉风行、很少流露情感的人,尤其是面对儿科重症监护室成立之初立下了“死命令”:不把死亡率降下来,往后谁都不许给我提条件。但此后几次带队对三胞胎的家访,让大家看到了悲悯和关切,而正是这种血浓于水的医者仁心,让刘云军在玉树草原的农牧民群众中,留下了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真实故事。

或许就是从这样的故事开始,我们了解在刘云军当院长期间,所有医务人员绩效收入提高9.1倍,医院年收入超过1.4亿元,婴儿死亡率从年的13.6%下降到2.3%,组建的14个新学科,开展项新技术、新业务,填补玉树多项诊疗技术空白……

我们从时间、距离、投入、甚至连同大家习以为常的坚守和努力中频频解读,频频追问,频频深思,整个草原立刻生动起来,刘云军的形象也逐渐清晰起来。他在玉树的所有点滴事情聚合一起一下子擦亮了我们的眼睛,激活了我们的思维,并深深地刻印在脑海中。我们已经不单单是一名采访者,同样是聆听者,感知者,受触动者,扪心自问者。

刘云军不会说藏语,可是从他抑扬顿挫的语言表达和不断变化的手势中,我们似乎能感觉到一种充满激情的援建力量;从任何一个医生护士、患者家属能一眼认出、一口叫准他的名字中,我们深知那样的真挚都是对等的。

从医院发展举步维艰的阵痛与涅槃,到医院的“高光时刻”,玉树医疗卫生这块“短板”,在北京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援建中逐步“拉长”,直到可复制与可推广。不是所有人都知晓,集中西部贫困地区、高寒缺氧地区、边远民族地区所有特征的青海藏区,什么都缺,唯独不缺的是精神,换句话说,你能看到辽阔的玉树草原边境,但宽广的“精神”却无穷无尽。谁又能否认,这何尝不是历练丰满人生,聚集精神财富不可多得的平台呢?

刘云军是个平凡的人,他的身上又滋生着不平凡的基因。记得,医疗队有一名叫裴志飞的妇产科专家,年援青一年期满后,主动请缨再延长一年。悬壶济世,用药治病;同心同德,用爱暖心,这是患者对她最大的褒奖。

而说起医疗队队长刘云军,被采访者保持长久的沉默和无语的沉思状态,然后说道,“他是我们的榜样,他的身上积蓄着正能量,传递着温暖。不管是心灵的高度、人格的高度、灵魂的高度,都让我们仰视。”

最后一再嘱托,一定要多把笔墨放在刘云军身上,多写他的故事,多反映他的内心世界。我不断地点着头,不知道该回答些什么。但我知道,我至少可以努力写得更好,向更多的人传递一份来自圣洁玉树的典型事例,传递一份来自北京援青的大爱无疆。

在“组团式”帮扶玉树期间,他将所有的爱都给予玉树医疗卫生的发展,唯一亏欠的是对家庭的爱。

那是年夏天,妻子常宇娟第一次到玉树探望刘云军。虽然深知初上高原不能剧烈动作,但跟在急性子的刘云军后面,常宇娟还是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急性缺氧引起的脑缺血症状,让她突然晕倒在地,好在紧急抢救及时。

康复后,妻子一改之前的埋怨,深深地理解到了刘云军的不容易,“在这么艰苦的环境,再因家里的事儿让他烦心,那就太对不起他了。”

而在女儿的记忆里,非典时期刘云军把孩子送回河北老家,六年级时去援疆,再到三年的援青。在女儿成长最关键时期,家里最困难的几年,刘云军从来都是缺席的,不了解详情的人竟然认为他女儿是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

就在今年,刘云军和妻子因女儿成人礼写的一封信泪流满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父亲在最需要他的玉树,才能更加实现自己的价值,我的父母爱小家更爱大家的精神传承,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我长大了,也要成为和你们一样的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tianwua.com/xwxw/108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