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产业发展痛点剖析案例如何让新昌

(新昌下岩背茶园风光)

本文首发在新昌报

我所说的第一不是茶叶产量的第一,不是茶叶产值的第一,而是整体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第一,也就是说行业的标杆。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唐代高僧皎然的一首《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奠定了新嵊两地茶叶在国内的知名度。

特别是近30年来走“圆改扁”(珠茶改龙井)的创新之路以后,新昌茶叶逐渐声名鹊起,加之“中国茶市”的建成、一年一度的茶文化节、对外的大佛龙井专营店打造等等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市场运作模式将新昌茶产业推向了繁荣之巅。

但是随着这几年的经济疲软、中央政策调控等影响,全国的茶产业处于停滞不前或在走下坡路的境地,如何在这场危机中走出困境?引领潮流、执茶产业之牛耳,我想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去突破、去改进、去创新……

(新昌的主打茶品:大佛龙井)

1、行政机构的改革,建议将茶叶站提升为茶叶局。新昌作为一个拥有13万亩茶园、17万从业者的茶叶大县,一个茶叶站已经不能有效

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应该让茶叶局行使从茶叶种植、监管、加工、检测到入市销售前的一切环节。

2、茶叶有机化。逐步去除茶园无公害标准,将茶叶种植门槛直接从绿色标准开始,有序改良打造有机茶园,力争10年内将新昌的茶园全部改造成有机茶园。

人类向前发展的最终基准是生存的安全,若生存安全得不到保障,那么一切繁荣皆是虚像。民以食为天,饮食安全是保障人类安全的天道,不管现在中国的食品安全存在那么多的诟病,不管将来人类工业科技如何发达,未来的食品需求必定会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这是人之所向、大势所趋。

(新昌望海岗茶场风光)

3、限制大面积的新茶园种植。新昌的地貌是八山半水分半田,在山上种茶非常适宜,出的茶品也很好,而在田里种的茶除了产量高以外别的都不如山上种植的,所以为了有效遏制和扭转目前从源头到市场只求量不论质的陋习,要制止茶农在农田里种茶,不要让新昌进入茶叶质量跟产量成反比、越繁荣的茶产地茶品越差的这样一个市场怪圈。

目前我国的茶叶供需基本持平或有供大于求的苗头,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再去增加新茶园,而应该在如何挖掘、发挥现有茶园的附加值上面做文章。

4、适度保留群体种。群体种是最原始的茶种,是一切新品种的母树。乌牛早除了一个早字、经济效益外口感跟群体种没得比;除了产量高口感跟群体种没法比;龙井43除了花香外在滋味层次感上没法和群体种相比。无论加工成绿茶或红茶,群体种的品质都是最优异的。但由于它属晚生品种,品系又杂,经济价值不高,所以在近几十年来大力倡导种植无性繁殖的茶叶品种时,群体种逐渐被挖掘殆尽,如果再不加以保护留存,老祖宗留下来的一点植物遗产将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

(群体种那诱人的茶鲜叶)

5、全面推广茶产业机器换人。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城镇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已经融入城市,农村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农业成为他们父辈的产业,致使大量的农田抛荒、大量的茶园弃采。未来的农业或者说茶产业必定是少数人种大量的田、少数人管大面积的茶园,而唯一能成就他们事业的还是要靠农业或茶业机械化,这是全国的普遍现象,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新昌的茶叶加工设备和技术已经遥遥领先于全国同类同等茶叶产地。但茶叶采摘这一块还是处于瓶颈阶段(当然这也是全国的通病),由于我国已经丧失劳动力优势,加上通货膨胀,整个茶产业链的主要成本体现在源头茶叶采摘这一环节。从而导致春茶过后雇不起采茶工,出现大量茶园弃采的现象。

目前早春茶(腋芽茶)采摘还得全靠人工,机械采摘(双排剪刀式采茶机)只局限于品质低下的大宗茶类,附加值偏低。产量和收益最高的中段(晚春、夏秋茶)面茶(平面茶)用传统的机采达不到品质要求,人工采又来不及,可否有一款可以采中段茶的采茶机来解决我们的瓶颈,这是我们必需要攻克的难关。

(春茶季的紧俏“商品”:采茶工)

6、增加茶品多元化,提高茶园附加值。目前新昌的主要茶产业收入还是集中于龙井茶交易,勾青(云雾茶)口感甚佳,是一款很有潜力的茶品,但没有形成规模,对外推荐力度也不够。虽然近几年新开发了红茶系列,但由于制作工艺不够精湛,市场优势不明显,发展前景仍处于“鸡肋”阶段,还需努力。

众所周知,我国的茶叶消费占比永远是绿茶为主导,普洱、乌龙、红茶再怎么崛起也难以撼动绿茶的地位。自古以来新昌是以产绿茶闻名的,我们是否再把本地绿茶进行细分加工,力求在生产上物尽其用、一网打尽,全力提升茶农和茶企的附加值呢?我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来操作:

a.以龙井为主,适度扩大勾青加工规模和产量。

b.借鉴松阳的运作模式,在来不及采摘的情况下进行机采加工香茶(炒青),毕竟中低档炒青绿茶还是茶叶消费量中最大的一类茶品。

c.再低端可以用传统剪刀式的机采模式进行采摘,并鼓励本地珠茶企业进行收购。这些年来由于珠茶原料成本和数量受限等原因,新昌的珠茶企业已经极少在新昌本地收购茶青了,但本地的原料质量还是要优于省外的,所以本地珠茶企业可以成了一支茶叶修剪队,免费为茶农或茶场修剪茶园,采收下的茶青归珠茶企业所有,这样一来双方受益,两全其美。

这样既能使新昌的茶产值增加几十个百分点,又能留住全国茶商进行一站式采购。

(新昌的绿茶翘楚:望海云雾茶)

另外各茶企茶场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跨界增收:

a.招募都市爱茶人以体验方式认领茶园。

b.以农家乐形式吸引游客体验茶园生态。

c.邀请学校春游茶园,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来学习茶知识,并送赠品,他们的家长会是你潜在的客户。

d.通过户外、旅游等自媒体进行拍摄宣传,吸引爱茶爱摄影的驴行者。

e.根据市场需求采取个性化定单礼品生产。

f.众筹派股吸引本地茶友分享茶品,以点带面靠口碑扩大市场。

7、茶叶入市的监管。在各交易市场设立检测机构,对每天入市的茶品进行抽检。如前文所说我们如何去实现全县有机茶标准普及,一是相关部门的源头引导、农药化肥的监管,二是通过市场准入机制去倒推茶叶从业者遵守游戏规则。

这是一项艰难卓绝的事业,不是两年三年能够完成的,只有每年逐步提高检测标准来慢慢实现。这也不是靠我们新昌一个县的产茶区域能够完成的,需要发动周边嵊州、天台、磐安、奉化等县市组成一个有机茶产区联盟来共同完成。因为市场经济下的不良商品流通不是光靠堵就能解决的,更需要疏导。

这似乎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任务,但事在人为,只要我们有心按班就部去做,若干年以后,当我们的市场从全国最大的龙井茶交易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茶交易市场时,我们会明白这些年的努力付出都是值得的。

(绿茶中的小清新:云雾茶)

8、行业的奖惩机制。我们的茶产业由茶农、茶企、茶商(店铺与电商)、茶市、茶楼(馆)、茶文化从事者等行业与个人组成的。茶讲究一碗水的和平,对于各领域有突出成绩和贡献者应该作一视同仁的奖励,不应该设置门槛,对于一些搭空壳不办事每年只顾套取项目资金的个人和企业应该严惩。只有如此,新昌的产茶业才会健康、有序、持久的发展。

9、茶文化的创新。茶文化是人类对茶的认知、对茶的利用的过程当中总结出来的价值观与精神观。

茶文化不应只限于文字上、口号上等表面文章,而是应转化为让人们唾手可得、物尽其用的物质和精神食粮。它同时也是促进我们茶产业发展的一件利器。

说到“全民饮茶、喝茶从娃娃抓起”这个话题,我于去年的一篇名为《论中国茶叶之复兴》里面曾经阐述过,也被今年的全国两会作为议案讨论过。我国的喝茶人群基本在青年到老年之间,三四亿少儿基本没有喝茶的习惯。新昌有很好的喝茶氛围,但也会存在小孩子不能喝茶的传统误区,这种不科学的饮茶观我们要打破,可以在中小学设立每星期一节的茶技课,教他们识茶、泡茶、有关茶叶的历史等等一切知识。这一点新昌的清源茶楼和南岩小学已经率先在做了,值得学习和推广。茶不是奢侈品,茶不是清高者,在茶面前没有达官布衣之分,只有人人都喝得起,人人都会去喝才是茶的王道,这也是我们的茶文化真正需要体现的一种终极精神。

茶文化是一种能融入任何文化的万能高雅文化。新昌是有名的书画之乡,可以以茶为媒每年来一场书画盛会。于茶于书画都是一个向外界推介的好机会。

新昌既是佛教圣地又是田园诗歌发源地及唐诗之路盛地,有那么多的高僧与诗人到过此处,留下这么多有关茶的诗篇,我们可以将“禅”与“茶”,“诗”和“茶”有机结合起来,举行一些研讨与活动,比如由民宗部门组织的“禅茶会”,诗社之间的“茶诗会”等等。

新昌是茶叶大县,也是一座旅游城市,茶作为一种旅游元素应该处处能够体现。我们可以采取政府倡导茶企赞助的方式在各旅游景点设立免费品茶点,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能够喝到新昌的茶。新昌的夏天非常酷热,建议相关部门或茶馆茶企在各街口放置“爱心茶桶”,让环卫工人或路人解渴降暑,让我们整座城市都充满茶香的味道。

茶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物质与精神陪伴了我们几千年,在它身上也见证了我们人类不断进步的缩影,我们的民族在不断的前进,相信茶也会随着我们的步伐不断的改变。

——(摄影:书卷弯刀)

——丙申春写于中山

作者简介:书卷弯刀(),独立茶人,不止于茶。

更多好文章都在下面

敬请







































白癜风医院礼赞国庆
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tianwua.com/xwxw/9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