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暑中暑是指人体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和无风的环境条件下,由于水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中暑程度有深浅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通常将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日)射病。上述3种情况可顺序发展,也可交叉重叠。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较高。
三大因素促使中暑发生
促使中暑的主要原因有三大类:一是产热增加
如高温或高湿、烈日或通风不良环境中长时间从事繁重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代谢增强,均可使产热增加。
二是热适应差
如高血压、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及肥胖、营养不良、年老体弱、孕产妇、过度疲劳、缺少体育锻炼、睡眠不足、饮酒、饥饿人群突然进入热区旅游或工作,恒温下作业的人群突然进入高温环境,均可能中暑。
三是散热障碍
如湿度较大、过度肥胖、穿紧身或透气不良衣裤、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硬皮症、大面积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抗胆碱药、抗组胺药、抗抑郁药、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酚噻嗪类药物,以及脱水、休克、心力衰竭等循环功能不全,均可导致散热障碍。
高温天气如何预防中暑
出行防晒要记牢
夏天出门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00-16:00的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带上充足的水。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
体弱者要减少外出
老年人体质虚弱,儿童和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和散热功能差,是中暑的高发人群。因此应尽量减少外出活动,更要避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活动和行走。感觉到热时,一定要借助自然风和地上洒水或电风扇、空调来降温;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的饮食为主,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临睡前淋浴一次,或用温水擦身;室内空气干燥时,应该在家里放置一盆凉水。
耐热锻炼不可少
坐班族可以享受到空调带来的凉爽,但这一人群存在着很大的中暑隐患,一旦出现停电或者在室外活动的时间过长,就会出现中暑。他们应进行耐热锻炼,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到室外活动,主动适应自然气温;在办公室里要多喝水,补充水分;冷饮不要多吃,否则会导致肠胃疾病;避免空调或风扇直吹。
别等口渴才喝水
不要等口渴才喝水,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2L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饮用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新鲜水果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另外,乳制品既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需要。
充足睡眠很重要
夏天昼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更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部分都得到充分的休息,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
???中暑的现场急救措施
1、出现中暑先兆时,立即撤离高温环境。在阴凉处安静休息,并补充含盐饮料;如果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2、将患者抬到阴凉处或者空调供冷的房间平卧休息,解松或者脱去衣服。3、用湿水浸透的毛巾擦拭全身,通过蒸发降温。4、如降温处理不能缓解病情,则为重症中暑,医院作进一步处理。??注意事项1、人中暑之后很虚弱,在恢復过程中,饮食应清淡、比较容易消化。补充必要的水分、盐、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所需养分。2、中暑后不要一次大量饮水。中暑患者应采用少量多次的饮水方法;严格的补水方法需经过医生的测算,不可多补,也不可少补。3、中暑重在预防,长时间在太阳下工作或走路时,要戴上草帽或太阳帽,注意休息,也可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如早出工、中午多休息,晚收工等,出汗多时要多喝些淡盐水。在室内工作时如果气温过高,也会发生中暑,要让空气流通,并根据劳动和工作环境而采取相应的防晒措施。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你不经意的善意,或许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