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区中药多,自采自用还编歌;药有专攻能驱病,医药歌谣蕴知乐。”通过申报,武当山民间医药歌谣登上了十堰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医药歌谣是如何产生的?
在传承医药文化上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医院药学部陈吉炎教授日前向记者娓娓道来。
陈吉炎教授(左)与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水均益(右)探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来自民间唱出医理
把中医药健康知识编成歌谣进行传唱,这就是医药歌谣。“八百里武当山,不仅是道教圣地的所在,更因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而成为我省中药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的民间医药和道教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在武当山地区民间广为流传的医药歌谣,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医院药学部陈吉炎教授接受采访时说。
作为武当山民间医药歌谣项目的传承人,陈吉炎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收集和研究。而由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武当山道教协会、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联合组成的课题攻关小组,自年就已经开始着手武当民间医药研究。
年,陈吉炎最新研究发现,武当山中草药品种达种之多,比《本草纲目》收载的品种还多种。他认为,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为孕育地方特色医药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
武当山民间自古就有采用当地中草药防病治病的习俗,至今仍在武当山民间传承和沿袭。位于神农架北坡的房县门古寺镇汪家河村民间采药歌就是其中的代表。
武当道教素有“十道九医”之美誉,道教医药在中草药应用实践过程中更是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武当山民间医药歌谣正是传承这些宝贵经验的一种方式,武当山道人和鄂西北汉族民间医生在收集整理、推广实践武当山民间验方的过程中,将每味中草药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用量、道教验方、真伪品鉴别知识等医药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创作成歌谣这种文本形式。
它的传播范围涵盖十堰市所辖的房县、竹山县、竹溪县、郧阳区、郧西县、丹江口市、十堰城区及神农架林区。
医药歌谣包罗万象
实践证明,武当山民间医药歌谣颇受群众欢迎。这不仅仅因为歌谣以娱乐的形式传播中医药养生知识,内容通俗易懂,易记,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集纳了许许多多的保健习俗、民间偏方和药性、药理知识。
例如“大夫门前过,喊到屋里坐,虽说没患病,是个冷热货”,歌谣反映的是民间老百姓对医生非常敬重和热情,平日里注重与医生交流,以便生病后请教医生或方便请医生上家中诊治。
“喝药不忌嘴,跑断大夫腿”,则是告诫中药治疗讲究忌食某些食物。又如“甘蔗不是两头甜,凡药都是双刃剑”,老百姓素有“是药三分毒”之说。这里的“毒”一是指药物的偏性,二是指药物具有毒副作用,即使是补药也不宜经常吃,以免用药过量而中毒。歌谣中也有反映端午习俗的,例如“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每到端午节,人们自采或在农村集市购买薄荷草、夏枯草、灯芯草、白茅根等草药泡水代茶饮用,起到清热解毒消炎的作用。
还有的歌谣涉及医药知识。内容包括医药三字经(概括中医药入门知识)、中草药应用歌诀、中药汤头歌诀、中药鉴别歌诀、武当道人药性赋、武当民间采药歌等内容。这些歌谣,在人们自采自用中草药治疗常见病的过程中得到传唱并流传。有些歌谣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于中草药志、歌谣集、偏方、经书、医学著作中,成为中医药、中草药文化传承的载体。
楹联呈现24种中药名
“半夏牡丹开,迎春芍药放。”在房县大木厂镇新路村二组民间医生杨万安家中,至今保留着这样一副中药对联。对联中包含4味中药名称。即半夏、牡丹皮、迎春花、芍药(赤芍或白芍)。
杨万安家中祖传行医,杨万安已是第五代传人。在他家里,还有一副四屏楹联,甚是奇葩,楹联为杨万安自己创作。其中包含了24种中药名称。
门楹内容为:
春花开放满常山,芍药木槿又牡丹;
君子采药遇紫苑,红娘相逢灵芝难。
夏天无把南星采,菖蒲摆酒宴灵仙;
龙皮凤尾茱萸肉,醉在车前唱采莲。
秋菊芙蓉满地黄,无名草蒄挠川羌;
大戟将军战百合,马前官桂败槟榔。
冬花杷叶爱蜂蜜,白芷防风要密蒙;
枯草见霜成粉葛,三棱以望白头翁。
药联中巧妙的选用“春夏秋冬”四字分别作为诗首,诗中包含24种中药名称,即春花(迎春花)、君子(使君子)、红娘(红娘子)、夏天无、龙皮(蛇退)、凤尾(凤尾草)、草蒄(草果或肉豆蒄)、川羌(分别指川芎与羌活)、将军(大黄)、马前(马钱子)、官桂(肉桂)、槟榔、款冬花、枇杷叶、蜂蜜、白芷、防风、密蒙花、夏枯草、葛根、三棱、白头翁。
陈吉炎认为,中药楹联的内涵丰富,构思巧妙,含而不露,寓意深邃,既是医药文化爱好者消遣娱乐、活跃文化生活的方式,又可从楹联创作者的医药学造诣中感悟到中医药文化健康向上的文化底蕴。
武当山民间医药歌谣是湖北省的汉族民俗文化,更是数千年来当地群众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祖国传统医药宝贵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市已编辑出版了《武当山民间医药歌谣》、《中国武当中草药志》等系列丛书。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承形式,渴望得到更好的传承。
声明:素材源于网络,旨在分享信息,侵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