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志红院士研究团队在《美国肾脏病学会临床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单中心研究表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MRI)对肾移植后肾间质纤维化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尤其在区分≤50%和50%的肾间质纤维化方面的表现非常好。
该研究对例因故接受活检的肾移植术后患者以及20例经活检证实移植肾正常的患者进行功能性MRI检查。
研究者报告,该研究入选的肾移植术后患者的主要病理结果代表了肾移植术后常见的病理类型,排斥反应占32%,肾小球肾炎占31%。
根据功能性MRI检查和组织病理活检结果,研究者分析后发现,弥散加权成像的表观弥散系数与肾间质纤维化相关(ρ=-0.77,P0.)。此外,动脉自旋标记减弱与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密度降低也明显相关(r=0.77,P0.)。
在区分≤25%和25%、≤50%和50%的肾间质纤维化时,表观弥散系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和0.88,动脉自旋标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和0.94,灌注分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和0.86,血氧水平依赖(BOLD)成像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和0.8,提示上述功能性MRI指标对肾间质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均较高。
原文链接: